维生素K1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用药速查手册》第275页(1003字)
【别名】:
叶绿醌,植物甲萘醌
【释文】:
注射剂:10mg/1ml。
【药理作用】:
本品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Ⅶ、Ⅸ、X等所必需的辅酶。这些凝血因子中的谷氨酸需经羟化酶作用变成γ-羟基谷氨酸方能与Ca2+结合,当维生素K缺乏时不能形成γ-羟基谷氨酸。本品为天然维生素K,脂溶性,口服吸收必须有胆汁存在。一般采用注射用药,肌注3~6小时后显效,本品在肝内代谢,经肾脏和胆汁排出,代谢及排泄都较快。
【主要用途和用法】:
用于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如阻塞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广泛性肠切除所致的长期吸收不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早产儿或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引起的出血,也可用于香豆素类或水杨酸类过量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凝血酶原过低引起的出血。还可用于解救杀鼠药“放鼠钠”中毒,需较大剂量。成人:肌注或静注,10mg,qd或bid;用于抗凝血药过量所致的出血,剂量可增至50~100mg。预防新生儿出血:孕妇产前1~2周肌注或静注10mg/d,或于产前12~24小时肌注或缓慢静注0.5~2.0mg,也可用于婴儿出生后数小时或立即肌注或皮下注射0.5mg,必要时4~8小时后重复。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较少发生。一般以肌注为宜。肌注可有恶心、呕吐、局部红肿和疼痛等。静注过快,超过5mg/min,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曾有快速静脉注射致死的报道。如必须静注时应缓慢,每分钟不超过1mg。新生儿应用本品后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用药期间应测定凝血酶原时间以调整剂量和用法。注意以下几点:①维生素K有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②维生素K生效较慢,严重出血时宜先用或同时应用新鲜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③苯巴比妥为肝酶诱导剂,可加速维生素K的代谢,降低后者的药效。④口服抗凝剂如双香豆素类能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水杨酸类、磺胺类、奎尼丁等也能影响维生素K的药效。⑤有肝功能损伤的病人,本品的疗效不明显,盲目加量可加重肝损伤,严重肝脏疾患或肝功能不良者禁用。⑥妊娠C类。本品可通过胎盘,故对临产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