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苯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用药速查手册》第486页(1141字)

【别名】:

DDS

【释文】:

片剂:50mg,100mg。

【药理作用】:

氨苯砜主要作用于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尚有免疫抑制作用。口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2~6小时或4~8小时可达血药浓度峰值。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体液中。蛋白结合率为50%~90%。在肝中代谢,半衰期为10~50小时(平均28小时)。约70%~85%以原形和代谢产物经尿液排泄。

【主要用途和用法】:

①与其他抗麻风药联合治疗各类型麻风和疱疹样皮炎。50~100mg/d,一次顿服;或按0.9~1.4mg/(kg·d),一次顿服。最高量为200mg/d。②可治疗脓疱性皮肤病、类天疱疮、坏死性脓皮病、复发性多软骨炎环行肉芽肿、放线菌性足分枝菌病。疱疹样皮炎开始剂量为50mg/d,如症状未完全抑制,可增至300mg/d,最高量为500mg/d,以后尽早减至最低有效维持量。③预防疟疾:本药100mg与乙胺嘧啶12.5mg,一次顿服,每7日服药1次。④治疗红斑狼疮:100mg/d,连用3~6个月。⑤痤疮:50mg/d。⑥带状疱疹:25mg,tid,连服3~14日。⑦银屑病或变应性血管炎:100~150mg/d。⑧糜烂性扁平苔藓:50mg/d,连用3个月。肾功能不全时根据肾功能情况确定用量,肌酐清除率在4ml/min以下时需测定血药浓度,无尿病人应停用本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病人需减量。儿童:抑制麻风,按0.9~1.4mg/(kg·d),一次顿服;疱疹样皮炎,开始2mg/(kg·d),顿服,如症状未完全抑制,可逐渐增加剂量。一旦症状得到控制,应立即减至最小有效量。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常见的有背痛、腿痛、胃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皮肤苍白、发热、溶血性贫血、皮疹、异常乏力或软弱、变性血红蛋白血症。少见的有头痛、头晕、心动过速、皮肤瘙痒、剥脱性皮炎、精神紊乱、周围神经炎、咽痛、发热、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砜类综合征及肝脏损害等。砜类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丘疹或者剥脱疹、发热、不适以及衰弱,几日后出现肝肿大,伴有压痛、黄疸、腹痛、淋巴结肿胀以及单核细胞增多。对本药及其他砜类药、呋塞米、噻嗪类利尿药、磺酰脲类、碳酸酐酶抑制剂或磺胺药过敏者,严重肝功能损害者,精神障碍者,严重贫血者禁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肾功能不全者、变性血红蛋白还原酶缺乏症病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有精神病史者及孕妇慎用。

上一篇:维A酸 下一篇:异维A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