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生繁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果树育苗手册》第353页(1882字)
实生繁殖法是我国杧果产区群众过去普遍采用的方法。该法简单易行,但所得杧果树变异大,特别是单胚性品种。多胚性杧果品种的实生后代,虽多数为珠心苗,能基本保持其母本所具有的优良性状,但因珠心苗的发育阶段需从头开始,结果晚。所以,目前实生繁殖苗在生产中已很少直接采用,主要用来培育嫁接用砧木苗。
1.选地和整地 苗圃地应选择交通方便,靠近水源,避风而冷空气不易沉积的环境。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土适宜作苗圃,而土质黏重,易板结或土层浅薄,石砾多的土地不宜开辟苗圃。在缓坡地建立苗圃应按等高线起畦,并开出排灌沟以利灌排和防止冲刷。地势低洼的应起高畦及开好排水沟,以防积水。
苗圃地要深耕细耙,整地要精细,务求土壤细碎。杧果苗主根深长,半年苗可深达70~80厘米,因此苗圃必须施足基肥,保证苗木生长健壮。每公顷应施腐熟畜粪或堆肥45000~60000千克。地整好后起畦,畦长一般10米,宽1米,高20厘米左右,畦间40~50厘米,具体可根据地形地势灵活掌握。
2.采种 从高产、健康的母树上选中等以上、成熟度好、果形端正的果实作种用。畸形,发育不充实或浮水的果实及有病虫的果实应剔除不用。杧果的种子不耐贮藏,随贮存天数的增加,种子发芽率会迅速下降,故最好应随采随处理随播种。如一时播不了可用湿润洁净的沙子或木炭作短期贮存。种子的需要量以25厘米×15厘米的密度计,每公顷需9万~12万个种子。
3.播种
(1)种子处理 播种前应将种子洗净,剔除浮水的种子后,置阳光下晒至种壳表面干爽即可,切勿在强光下曝晒时间过长,以免影响发芽率。一般播种前须进行剥壳或剪壳处理。不处理的带壳种子受种壳限制有时胚根和胚轴不能伸出种壳,或勉强伸出种壳,但茎轴弯曲,苗木衰弱。带壳种播后发芽时间也长,需1个月左右才萌发。经处理的种子没有或减轻了种壳限制,主根和茎轴直,苗木生长壮旺,播后平均18天左右即可萌芽,有的只需7天左右就可萌发。剥壳后还可剔除变坏或不能发芽的种仁,从而提高发芽率,一般剥壳种子发芽率达90%以上,而不剥壳的发芽率仅40%~60%或更低。剥壳的方法是在蒂部偏种腹一侧用枝剪夹住种壳一边,沿缝合线向下转扭,撕开种皮(不撕断),反过来撕另一边,如此反复2~4次便可取出种仁。剪壳是用剪刀从种子腹部沿缝合线剪开一条缺口,不去掉种壳,这种方法比剥壳省事,但出苗情况不如剥壳好。
(2)催芽 在树荫下用干净的河沙在地上垒高20厘米、宽100厘米的沙床,沙床间隔50~60厘米,以便淋水管理。选健康、新鲜经处理的种子按株距1厘米,行距2~3厘米播种,播时种脐向下,首尾排列一致。播后用细沙盖过种子1~2厘米并淋水维持湿润。
(3)幼苗移栽和管理 催芽的种子在茎轴伸长出土,叶片尚未增大时移至苗圃或营养袋内。移时用竹签小心地将幼苗连种仁全根挖出,移植于苗床内,填入细软的表土,压紧并淋水。切勿伤根,主根过长的可用利剪适当短截,但根长不应短于10厘米。多胚的种子常出苗2株以上,可从胚乳的裂缝处将种苗分开,并按大小分别种植,分出的苗一定要注意保存子叶和根系完整。
按株距20厘米、行距25厘米移入苗圃种植。营养袋(20厘米×15厘米)育苗,也要将袋排列整齐,以利苗木健康生长。杧果育苗期正是高温季节,有时还伴随干旱,必须视土壤湿度情况,及时淋水,以防苗木因缺水而枯死。在幼苗易灼伤的地区,3月龄以内的幼苗应盖50%~60%荫蔽度的荫棚以防幼苗灼伤。
幼苗恢复生长后要及时除草、松土和施肥。每抽1~2次梢应追肥1次,旱天以腐熟粪水为好,可施1∶4~1∶5的粪水,或用0.5%~1%的尿素叶面喷施。在雨季,也可结合除草在行间撒施尿素,每公顷75~150千克。在有低温霜冻的地区,冬前应适当停止施肥,以控制苗木的生长,减轻冻害。
杧果苗期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细菌性黑斑病和杧果灰斑病;虫害主要有横纹尾夜蛾,切叶象甲等,在每次新梢生长时应及时喷药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