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临床普外科手册

全身化脓性感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临床普外科手册》第37页(1292字)

包括败血症和脓血症。败血症是指致病菌进入血液循环,持续存在,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者,病死率较高。根据致病菌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①革兰阳性细菌败血症;②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③真菌性败血症。脓血症是指局部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间歇地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身体各处的组织和器官内发生转移性脓肿者。两者常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临床上败血症和脓血症可同时存在,称为脓毒败血症。

【诊断要点】

1.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在突然剧烈的寒战后出现高热,体温高达40~41℃。

2.可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头痛、乏力、大量出汗、贫血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有明显的精神神经症状,如神态淡漠、烦躁、谵妄,甚至昏迷。

4.生命体征不稳,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

5.肝、脾肿大,严重者出现黄疸、皮下瘀血;肝肾功能可明显异常。

6.白细胞计数升高,可高达(20~30)×109/L,核左移,幼稚型增多,细胞内出现中毒颗粒。

7.败血症者血液细菌培养常为阳性,而脓血症者常出现转移性脓肿。

8.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

【处理】 原则是提高全身抵抗力,消灭细菌。

1.积极处理局部原发感染病灶,如清除伤口内坏死组织和异物,及时脓肿切开引流,拔除体内的留置导管等,以杜绝致病菌继续侵入血液循环。

2.抗生素的使用,要求早期、大剂量联合应用。细菌培养结果出来以前,应根据感染灶的性质,选用估计有效的抗生素,须两种以上联合应用。以后可根据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及时调整。

3.真菌感染者,应停用原来的广谱抗生素,换用有效的窄谱抗生素,并开始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

4.提高全身抵抗力,少量、多次反复输新鲜血;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C、B。

5.对高热的患者应采用物理和药物降温,必要时,在有效抗生素应用的基础上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

6.对于休克的患者,应按感染性休克妥善处理。详见第一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