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临床普外科手册

胆道蛔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临床普外科手册》第305页(1172字)

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蛔虫在胃肠道功能紊乱、饮食不当、胆道口括约肌(0ddi括约肌)功能失常或驱虫治疗不当等情况下可逆行钻入胆道发病。该病多发于卫生状况较差的农村及贫困地区,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如处理不及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多发性肝脓肿、胆道大出血等。后期可以形成以虫卵或虫体为核心的肝内外胆管结石。

【诊断要点】 剧烈腹痛与不相称的轻微腹部体征是本病的典型临床特点。

1.腹痛:突然发生的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患者辗转不安,痛苦呻吟,缓解后如常人。合并感染时,腹痛为持续性,伴阵发加剧。

2.恶心、呕吐:常见,呕出蛔虫有助于诊断。

3.腹部体征:剑突下偏右方局限性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4.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5.粪检可找到蛔虫卵。如找到黄染、有环行压迹的蛔虫体,可确诊。

6.B超:胆管内有呈平行双边影的蛔虫特征性声影。

7.十二指肠镜:当虫体部分钻入胆总管内时,十二指肠镜可直接看到,并可将其取出,以达到治疗目的。

【处理】

1.解痉、镇痛、利胆:可用解痉药:阿托品0.5mg和异丙嗪(非那根)25mg,im,或山莨菪碱(654-2)10mg,im。诊断明确而症状不能缓解时可加用哌替啶50~100mg,im。其他:25%硫酸镁溶液30ml,po;食醋50ml,po,可多次重复应用。针灸:针刺鸠尾、上脘、太冲、足三里、肝俞、内关等,强刺激,必要时电刺激15~30分钟。

2.驱虫:最好在缓解期内进行。

(1)左旋咪唑,0.1~0.2g/d,饭后顿服,连服3日。

(2)氧气驱虫:将胃管置入十二指肠内,通过胃管注入氧气,对镇痛和驱虫均有效。

3.控制感染:可选用氨基糖苷类和甲硝唑等抗菌药物。

4.十二指肠镜取虫。

5.手术治疗:行胆总管切开取虫,并置T形管引流。

上一篇:直肠癌 下一篇:临床普外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