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毒原因与急救原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急症手册(修订本)》第336页(2886字)

中毒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各种不同的物质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体内,引起器官和组织的器质性和功能性损害,从而出现中毒症状。

一、原因

(1)药物保管不严,特别是包有糖衣的药丸更易被小儿误服而致中毒。

(2)误食有毒动植物,如木薯、河豚、毒蕈等。

(3)吃腌渍时间太短的蔬菜过量,引起中毒(肠源性青紫)。

(4)哺乳母亲服某些药物后,可随乳汁分泌,而使婴儿中毒。

(5)农药中毒,误服或吸入。

毒物进入途径多通过消化道,某些毒物可通过皮肤或黏膜吸入,少数毒物可通过呼吸道吸入。

二、急救与护理

(一)急救

中毒患儿在毒物未明确前,应按“中毒处理”原则进行抢救,同时应尽早找出中毒原因,进行对症治疗。

1.排除毒物

(1)口服毒物的除毒法:采取催吐、洗胃、灌肠、导泻等措施,以清除胃肠内残留的毒物。

1)催吐:呕吐是排出胃内毒物的最好方法,一般在毒物吞入后4~6h内均可用此法,用匙柄、压舌板或手指触喉咽部,促使呕吐,对神志不清及腐蚀剂、油剂中毒者禁用。对较大儿童且神志清醒者,可饮大量温盐水催吐。

(2)洗胃:在毒物不明时可先用温盐水洗胃,一般洗胃应在服入毒物后4~6h内进行,但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若服毒物量很大,6h以上胃中仍有毒物存在,仍应洗胃。服腐蚀性毒物时洗胃易损伤黏膜,可导致食道或胃穿孔,故禁止洗胃。油剂中毒洗胃时,应避免小儿吸入。昏迷患儿很容易将洗出毒物吸进肺部,故要谨慎小心。对不能洗胃及催吐的强酸与强碱中毒,可采用中和方法。强酸中毒可用弱碱,如镁乳、氢氧化铝凝胶等,但避免使用碳酸氢钠,因产气过多,会导致胃胀气甚至胃穿孔。强碱中毒可用弱酸,如食醋、果子汁等。奶、豆浆和蛋清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可根据毒物性质选择使用。

3)导泻:中毒在6h以上者,毒物多已进入肠道,应服泻剂,使毒物尽快排出,可口服50%硫酸镁20~30ml,温开水一杯或由胃管注入。脂溶性毒物中毒时,忌用油剂泻药,如液体石蜡或蓖麻油等,可用中药大黄6g、元明粉9g,用水冲服,如果患儿中毒本身引起严重腹泻时,则不必再用泻药。

4)灌肠:中毒较久,毒物存留在小肠或大肠内,此时须做高位盐水灌肠,灌肠液可用0.9%温盐水或肥皂水,并记出入量。

(2)皮肤接触中毒除毒法:毒物污染衣裤及皮肤后,应立即脱去,迅速冲洗皮肤及毛发。强酸或强碱污染皮肤时,可先用干布轻轻抹干或吸干,然后进行冲洗,强酸可用3%~5%碳酸氢钠溶液或肥皂水,强碱用3%~5%醋酸溶液或食醋冲洗。有机磷中毒可用肥皂水或微温清水。毛发及指(趾)甲最易留毒物,应反复冲洗。

(3)吸入中毒除毒法:立即离开污染处,吸入新鲜空气或氧气,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做人工呼吸。

2.促进毒物排泄 一般毒物进入人体后,多由肝脏解毒或由肾脏随尿排出,或经胆管至肠道由粪排出。静脉滴注5%~10%葡萄糖溶液,可以冲淡体内毒物浓度,增加尿量,促使排出,并有保护肝、肾作用。亦可口服大量糖水或温盐水。对脱水患儿应先纠正脱水。凡由肾脏排泄的毒物可多次使用利尿药,如50%葡萄糖、甘露醇或山梨醇等。对巴比妥类、柳酸盐等毒物中毒时,可用人工肾除去毒物。亦可用腹膜透析法,但效果不够理想。

3.特效解毒剂应用 针对不同毒物采用不同的有效解毒剂,如亚硝酸盐中毒所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用亚甲蓝(美蓝)使之还原为正常的血红蛋白;有机磷中毒,可用解磷定等治疗。使用解毒剂要迅速及时,并注意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4.对症处理 在中毒的抢救中对症处理很重要,它可解除直接威胁患儿生命的严重症状,让身体解毒功能和特效解毒剂有充分时间发挥作用。对症状处理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分先后缓急,有目的地进行。对症处理主要针对下述几方面:

(1)控制惊厥。

(2)抢救呼吸衰竭。

(3)抗休克治疗。

(4)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贫血。

(5)治疗和保护重要器官,如心、肾、肝、脑和肺等的功能。

(6)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

(7)做好护理工作。

(二)护理

(1)保暖。

(2)对昏迷、惊厥者,应防止呕吐物进入气管内,并随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

(3)洗胃时动作应轻柔,防止损伤。对发生惊厥者,必须在抽搐被控制后、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方可进行洗胃。

(4)对病情较重并伴有昏迷、休克及呼吸肌麻痹的患儿,应先抢救休克和呼吸衰竭,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详细记录心率、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及口腔流涎等情况。

(5)输液。洗胃后一般都给输液,可促进利尿,冲淡毒素、加速毒物的排泄,同时可保护肝、肾功能,协助解毒。常选用10%葡萄糖溶液加维生素C,有肺水肿时,输液速度宜慢。

(6)急救处理后应做好宣传工作,告诉家属对一切药品及有毒物品应妥善存放,防止小儿接触。不要小儿采食野生植物。各种农药应按规定办法使用。

(7)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

(8)注意安全,避免外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