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恐怖伤害的紧急处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清华大学出版社《反化学恐怖医疗手册》第17页(2614字)
医务人员应当对化学恐怖及化学战剂中毒后产生的症状、体征以及治疗有详尽的了解和掌握,以免重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尴尬局面:医生坦然承认对毒气中毒一无所知,并且经常难以判断所收容的病员是否存在中毒。医务人员及作战指挥人员应当尽可能早期沟通,尽早掌握敌方是否可能使用化学武器的有关情报,以便医务人员预先准备医疗救护措施。化学战剂的侦检对指导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单位不仅根据侦检器的报告以及情报信息,还要根据化学攻击伤害的本身做出判断,尤其对于目前没有特殊侦检设备的毒剂(失能剂)更为重要。本章主要讨论化学事故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诸如中毒的识别和诊断,医务人员一定要牢记,例如,神经毒剂中毒后可出现各种差异很大的症状表现,轻者瞳孔缩小、头痛及胸部紧迫感,重者出现惊厥及呼吸衰竭等神经毒症状。随沾染途径不同,中毒的程度和症状持续时间变化很大。尽管目前窒息性毒剂使用的可能性较小,但仍不能掉以轻心。不要忽略窒息性毒剂中毒后的静止期,将受到沾染的初期病员误认为已经平稳恢复。在战争化学伤害中,对于症状与体征不符的病员应当给予仔细检查,以排除精神性毒剂沾染的可能。一旦发现敌方使用化学武器,应尽快向医疗救护单位作详尽报告,以利于尽快诊断,指导收容、处置病员。
任何伤员在没有受到创伤或仅受到轻微创伤后表现出较重的伤亡、损害、失能,应考虑受到化学武器攻击的可能。鉴别诊断应包括精神病。战场上,化学武器攻击后很少出现单个伤员,所以当突然出现大批伤员及难以解释病因时,均应当考虑受到化学攻击。如仅有少量伤病员出现,侦检后如果判断化学攻击的可能性不大,就要进一步考虑其他毒剂的存在,比如一氧化碳等。
一、伤员病情询问
紧急状态下,伤员的病情往往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医生应当按如下线索进行问诊以判断伤员是否由于化学战剂攻击所导致中毒。
(1)遭受化学战剂攻击的时候,伤员是否有良好有效的防护装备?
(2)遭受化学攻击时,该区域是否受到飞机轰炸或炮击?
(3)是否有迹象证明曾出现毒剂的喷洒、液滴或烟雾?
(4)是否有其他人受伤?如何受伤?
(5)伤病员是否感觉到异常气味?(尽管这种提问的回答在战场上并非十分可靠,但仍不能忽视)
(6)侦检设备运行是否良好、可靠?
二、确定毒剂的成分
(1)伤员反应如何?潜伏期持续时间有多长?
①难以解释的突然大量流涕;②窒息或胸部紧迫感;③视力模糊或难以集中视力观察近距离物体;④眼部刺激症状;⑤难以解释的呼吸困难或呼吸频率加快;⑥突然感觉虚弱无力;⑦焦躁或坐立不安;⑧眩晕或头晕目眩;⑨言语混乱不清;⑩恶心呕吐;⑾肌肉无力。
(2)从沾染、暴露到发病是否存在潜伏期?时间有多长?
(3)在配备防护面具并进行调整后,症状是否仍持续存在?
(4)伤病员是否已经使用了自动注射器等自救设备?如果已经使用,那么症状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
(5)伤员举止行为有无异常?
三、评估毒剂沾染剂量
(1)伤员沾染或暴露是在操练中还是休息状态下?
(2)伤员沾染或暴露是在露天状态还是有遮掩?
(3)毒剂吸入的时间有多长?在怀疑中毒到进行洗消的间隔时间有多长?
四、确定伤害类型
1.常规伤害
(1)无化学战剂伤害、无化学战剂对装备的沾染。
(2)无化学战剂伤害,但有化学战剂对装备及衣物的沾染。
2.直接化学伤害
(1)单纯化学战剂伤害,无其他合并损伤。
(2)混合伤害:有传统兵器损伤伴随化学战剂伤害。由于化学战剂通常要由爆炸物充当填料,所以由传统兵器导致的爆炸伤、冲击伤等均常见。也可见化学武器伤与常规战伤先后出现。其他混合情况见于核武器或生化武器攻击时,也可见于化学武器伤伴随自然疾病同时出现。
3.间接化学伤害
(1)由战争应激反应导致的伤害:战争应激反应在战场上很常见,当有化学武器袭击的可能时,其出现几率更大。由于全身防护服装的隔离、额外防护装备负荷导致的疲劳以及心理上对化学袭击的恐惧,会给士兵增加更多的战争应激反应。例如在二战期间,曾经一度出现了对化学武器伤害和战争应激反应鉴别诊断困难的情况。
(2)化学战剂解毒药物造成的副作用:解毒药物在使用不当或过量时,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希望出现的副作用。例如1mg阿托品会导致身体对热的耐受性下降,更大剂量会导致心动过速、口腔干燥、出汗减少。医务人员必须熟知这些副作用,并且对此警惕。
(3)热伤害:防护服装会使人体的热量散发困难,防护面具会影响饮水,这些都会导致中暑或热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