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毒剂中毒的毒理作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清华大学出版社《反化学恐怖医疗手册》第117页(2142字)

神经性毒剂是有机磷酸酯衍生物,又称有机磷毒剂或胆碱能神经毒剂。该类毒剂毒性强,中毒途径多,作用迅速,杀伤力强,危害持续时间长。中毒后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障碍。是目前苏、美军队装备的主要杀伤性毒剂,一般分为两类,即G类神经毒剂和Ⅴ类神经毒剂,其主要代表:G类有塔崩、沙林和梭曼,Ⅴ类有维埃克斯。此外,尚有GE、GF和VE等。

塔崩(tabun),美军代号GA,化学名二甲胺基氮磷酸。

沙林(sarin),美军代号GB,化学名甲氟磷酸异丙酯。

梭曼(soman),美军代号D,化学名甲氟磷酸异己酯。

维埃克斯(VX),化学名硫-(2-二异丙基氨乙基)-甲基硫代磷酸乙酯。

一、物理化学特性

沙林、塔崩、梭曼纯品为无色水样透明液体,无味或微带水果味,可溶于水。水解慢,但与碱性物质作用或加热后则水解加速。沙林几乎无味,工业品梭曼有樟脑气味。梭曼的水解产物与碱反应生成的产物都无毒,塔崩的水解产物氰氢酸,有剧毒。维埃克斯为无色油状液体,略有芳香水果味,沸点高,凝固点低,难挥发,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水解很慢,与高效的氯化剂、氧化剂作用,如次氯酸钙、二氯胺、二氯异三聚氰酸钠等,才能被破坏。沙林、梭曼、塔崩主要是以气态或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维埃克斯主要以液态通过皮肤吸收引起中毒,其气溶胶经呼吸道引起中毒。此外,也可经眼、伤口吸收或误食染毒的水、食物引起中毒。此类毒剂毒性大、作用快、潜伏期短。以维埃克斯的毒性最大,特别是经皮肤吸收的毒性,比沙林大数百倍,但其潜伏期较长。沙林和梭曼的挥发度大,20℃时,前者挥发度为100mg/m3,后者为2000mg/m3;塔崩挥发度较小,仅400mg/m3,维埃克斯几乎不挥发。沙林、梭曼、塔朋均能彻底水解,但在常温下水解很慢,如加温或在碱作用下可加速水解。沙林及塔崩在常温下较稳定,沙林在180~190℃时迅速分解,塔崩在150℃开始分解,200℃时分解明显。梭曼不如沙林稳定,且易腐蚀金属,不易贮藏。沙林是G类神经性毒剂中最主要的一种,由于其挥发度高,故战斗使用状态主要是气溶胶态或蒸气态,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易达到致死浓度,可在短时间内造成呼吸道损伤。维埃克斯主要是液滴态或气溶胶态,经皮肤吸收中毒,由于其毒性大,化学性质稳定,挥发度小,不易发现,故施放后作用持久,属持久性或牵制性毒剂。

二、毒理作用

主要是抑制体内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蓄积,以致胆碱能神经所支配的器官活动过度增加,尤其是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现象最为突出。实验证明,微量的沙林在很短时间内即可抑制胆碱酯酶。神经性毒剂还可能作用于其他的酶,如三磷酸腺苷酶。使用氯磷定和双复磷等药物,对沙林和Ⅴ类毒剂所致的中毒酶均有复能作用,但对梭曼中毒酶却无效,在临床上梭曼中毒亦较其他G类神经毒剂难防治,其原因是梭曼中毒酶容易老化,活性难以恢复。此外,即使在梭曼中毒老化之前,脂类药物亦无抗毒效应,中毒症状与胆碱酯酶活性的恢复亦不呈平行关系,故梭曼中毒机制不能仅限于酶的老化,还与梭曼直接作用于受体有关,而且其毒性作用不仅限于胆碱能传递系统,还与乙酰胆碱以外的神经递质——γ-氨酪酸(GABA)和环磷酸鸟苷(cGMP)有关。梭曼中毒时小脑中γ-氨酪酸效应减弱而环磷酸鸟苷浓度增高,致出现惊厥症状,镇静类药物可有对抗作用。神经性毒剂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部位尚有直接作用。根据实验,神经性毒剂的胆碱能作用比单用乙酰胆碱要严重得多。在由四脑室注入沙林后引起持续的血压升高,以同样方式注入乙酸胆碱则引起血压下降。中毒时脑组织中也经常有原形毒剂,可见毒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直接作用。病理变化可见皮肤、黏膜及内脏充血、出血及水肿,脑膜及脑实质充血,神经细胞坏死等改变。

前苏联及东德生产和装备的一种Ⅴ类毒剂,是在美国Ⅴ类毒剂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毒性极高,致死剂量仅数微克;凝固点很低,在-40℃时仍可布撒,故亦称“低温毒剂”;穿透力极强,一般防护服对此毒剂无防护作用。神经性毒剂的急性毒性均属剧毒类,其毒性的大小依次为梭曼、沙林、塔崩,而维埃克斯的毒性比G类大5~10倍。人的吸入半数杀伤浓度:塔崩为400mg/(m3·min),沙林为100mg/(m3·min),梭曼为70mg/(m3·min),维埃克斯为36mg/(m3·min)。经皮肤吸收时人的致死量:塔崩为1500mg,沙林为1700mg,梭曼为1000mg,维埃克斯为15mg。环境温度升高、体力活动或负荷增加,均可使毒性作用加强。皮肤黏膜创伤、染毒时间延长、接触面积增大,均可增加吸收而加强毒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