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清华大学出版社《反化学恐怖医疗手册》第152页(4370字)
一氧化碳(CO)为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氨水。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与空气混合达12.5%时有爆炸性。
一氧化碳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生产中接触一氧化碳的作业有炼钢、炼铁、炼焦;采矿的爆破作业;机器制造中的铸造、锻造车间;化学工业的合成氨、合成甲醇、耐火材料、玻璃、陶瓷、建筑材料等工业使用的窑炉、煤气发生炉等。此外,家庭用的煤球炉和火炉,在冬季取暖时,由于烟囱堵塞、倒烟以及门窗紧闭等所致排烟不良的情况下,均可引起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也称煤气中毒。
一、毒理
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肺泡,被吸收入血液循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300倍,故把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中的氧排挤出来,而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而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却又比氧合血红蛋白慢3600倍,因此,一氧化碳中毒后碳氧血红蛋白解离需要很长时间。
一氧化碳是一种非蓄积性毒物,其吸收与排出,取决于空气中氧和一氧化碳的分压与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的饱和度(血红蛋白总量中碳氧血红蛋白的百分比),以及接触时间的长短。当吸入空气中氧分压高时,可以促进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所以吸氧或加压吸氧对加速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抢救一氧化碳中毒有较好的效果。
当一氧化碳浓度较高时,还可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二价铁结合,直接抑制组织细胞的呼吸过程,阻碍其对氧的利用。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为敏感,故首先受累。脑血管先发生痉挛,而后扩张,渗透性增加,严重者有脑水肿,继发性脑血管病变,血栓形成,还可造成皮质或基底节的局灶性软化或坏死,以及皮质下白质广泛的脱髓鞘病变。在神经炎的病例中,可发现神经细胞的退行性病变。皮肤、黏膜、肌肉、心脏及腹腔脏器均呈樱桃红色。咽、气管及食道均有充血现象。肺脏充血水肿,有时发生炎性改变。
在一般情况下,一氧化碳中毒的程度取决于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的含量,其含量越多,缺氧越严重,中毒程度也越重。而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的含量,又与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和吸入时间有密切关系。
进入体内的一氧化碳,在患者离开中毒现场呼吸新鲜空气或吸氧后,可自呼气中排除,但需数小时,甚至一昼夜方能排尽。
二、临床表现
在生产环境发生的一氧化碳急性中毒,主要由于意外事故所致,而生活环境中所发生的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多由于冬季取暖排烟不畅所造成。
(1)轻度中毒:血液碳氧血红蛋白的含量约在10%~20%。患者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恶心、呕吐、心悸、颈部压迫感及搏动感、四肢无力,甚至有短暂的昏厥等。此时如能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症状可迅速消失。
(2)中度中毒:血液碳氧血红蛋白的含量约在30%~40%。除上述症状加重外,患者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脉快、多汗、烦躁。当碳氧血红蛋白超过50%时,患者可进入昏迷状态,但昏迷持续的时间不长。若将患者移离中毒环境,经积极抢救,一般数小时后即可清醒,再经数日治疗,头痛、嗜睡、无力等症状也逐渐好转,无明显并发症及严重后遗症。
(3)重度中毒:血液碳氧血红蛋白的含量约在50%以上。常因短时间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所致。患者可迅速出现昏迷、痉挛、呼吸困难以至呼吸麻痹,即所谓“卒中型”或“闪击样”中毒。重度中毒患者,有时还可出现皮肤植物神经营养障碍的症状,如类似烫伤或丹毒样的改变,经对症处理不难治愈。此外,重度中毒者可有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易发生呼吸性酸中毒)、氮质血症、心律失常、肺炎及肺水肿等并发症。昏迷时间长短,多代表病情的轻重。经抢救及治疗24小时仍未脱离昏迷状态,多提示预后严重。也有不少患者持续昏迷数日,但仍能恢复。少数重症患者,脱离昏迷后,可出现遗忘症,此症一般可逐渐好转,数日或2~3周后可以痊愈。其中少数患者,当神志恢复后,隔数日、数周甚至长达两个月的“清醒期”之后,又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严重受损的表现,称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主要表现如下:
①急性痴呆木僵型精神障碍:多在一段清醒期后,突然发生定向力丧失,记忆障碍,语无伦次,狂喊乱叫,出现错觉幻觉,生活不能自理。数日后逐渐加重,出现痴呆或木僵。后期肌张力往往增高。
②精神症状:可出现癫痫、失语、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皮质性失明、偏盲、惊厥、再度昏迷等,大多为大脑半球受刺激或损害所致,甚至可出现去大脑皮质综合征。
③震颤麻痹:逐渐出现表情淡漠、四肢肌张力增高、静止性震颤或前冲步态等症状。经过治疗,可能有所缓解,经过数月至数年也可恢复,少数病情持续加重。因为一氧化碳中毒容易发生基底神经节损害,尤其是苍白球,因此临床上常出现锥体外系损害症状。
④其他脑部症状:可有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发音含糊、吞咽困难、失语、偏盲、皮质性失明、惊厥、再度昏迷等。
⑤周围神经炎:在中毒后数天内可发生皮肤感觉缺失、色素减退和水肿等;有时发生球后视神经炎或其他颅神经麻痹。
三、诊断
一氧化碳中毒往往见于意外事故,常为集体中毒,根据中毒史以及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患者昏迷时,需与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膜炎、糖尿病酸中毒昏迷、尿毒症、肝昏迷等进行鉴别。如果临床表现疑为一氧化碳中毒,检查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呈阳性反应,可立即确诊。常用的简易碳氧血红蛋白测定法有以下3种:
(1)加碱法:取患者血液数滴,用等量的蒸馏水稀释后,加入10%氢氧化钠1~2滴,若血中有碳氧血红蛋白,则仍保持原来的淡红色不变,正常血液呈棕绿色。
(2)煮沸法:取蒸馏水10ml,加入患者血液3~5滴,血中若有碳氧血红蛋白煮沸后仍为红色,正常血液呈褐色。
(3)硫酸铜法:取患者血液2ml,加入等量水和3滴饱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后若有红色沉淀出现,则证明血液中有碳氧血红蛋白,正常血液应出现棕绿色沉淀。
四、预防
(1)进入高浓度一氧化碳场所,应戴一氧化碳防毒面具。这种防毒面具的滤料成分为:氧化锰50%、氧化铜30%、氧化钴15%、氧化银5%。这种混合滤料能起催化作用,使一氧化碳氧化为二氧化碳而解毒,但催化剂极不稳定,易吸水而失效,用前应做检查,失效者应及时更换新的滤料。
(2)为防止中毒事故,可装设一氧化碳自动报警器。
五、治疗
因一氧化碳比空气轻,故救护者应俯伏,立即打开门窗,并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解开领口,保持呼吸道通畅,但要注意保暖。一般轻度中毒者,经吸入新鲜空气后即可好转。对重度中毒患者,应进行严密观察,及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抢救和治疗。
(1)尽快吸入氧气。呼吸停止者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加压给氧,注射呼吸兴奋剂。血压下降者给予抗休克处理。有条件可施行高压氧疗法。2.5个大气压的纯氧比含5%~7%二氧化碳的氧气或纯氧的作用为好。因高分压的氧可迅速将一氧化碳排出,在30分钟至1小时内使一氧化碳浓度降低至零,且无心肌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发生。中毒36小时以上者再施行高压氧疗法,则收效甚微。
(2)昏迷不太深的患者,可用普鲁卡因静脉滴注,有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脑部血循环的作用,用法是:0.1%普鲁卡因500ml静脉滴注(2~4小时内滴完),每天1次,共用5~7天,用药前必须做普鲁卡因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应用。
(3)昏迷时间超过10~12小时,或经吸氧6~8小时仍不见减轻者,特别是抽搐频繁、发热在39℃以上、有呼吸或循环衰竭等的危重患者,可施行人工冬眠及降温疗法。
(4)防治脑水肿。可的松类激素,可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可用氢化可的松200~400mg或地塞米松10~30mg加在25%甘露醇250mg内静脉滴注。
(5)改善脑组织代谢。可用:胞二磷胆碱400~600mg,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3~5天。此外尚可用ATP20~40m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天1~2次。细胞色素C15~30mg,用25%葡萄糖溶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每天1~2次(用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辅酶I50U,以生理盐水2ml溶解后肌肉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2次。以上药物还可配成能量合剂静脉滴注,每天1次。同时,应给予大量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等药物。
(6)危重病例可考虑换血。
(7)昏迷期间防治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要预防肺部继发感染,纠正酸中毒或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防治肺水肿,尿潴留,尿毒症以及褥疮等。
(8)对神经系统并发症,可给予血管扩张剂;有震颤麻痹者,可口服安坦或东莨菪碱;有躁狂等精神症状时,可用氯丙嗪等;瘫痪患者,可用氢溴酸加兰他敏,采用针刺疗法和理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