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乙酸钠中毒的救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清华大学出版社《反化学恐怖医疗手册》第245页(1085字)

氟乙酸钠是一种剧毒的有机氟杀剂,又称一氟醋酸钠或1080。工业品含氟乙酸钠90%以上,系白色无定形粉末状结晶,无臭,易溶于水,微溶于有机溶剂,具有吸湿性。多用以防治大鼠、昆鼠及野生啮齿类,作用快和用量小是其优点。一般用1%水溶液并加有颜色以防误用,而不采用粉剂。

一、毒理

氟乙酸钠可经消化道吸收,此外通过皮肤也易吸收。其毒理作用为导致三羧酸循环的紊乱。

氟乙酸钠对大白鼠口服急性中毒半数致死量为0.22mg/kg,家鼠为8mg/kg,对人的致死量为70~100mg。

二、临床表现

误服后经6小时的潜伏期后出现精神恍惚,烦躁不安,且伴有恶心、呕吐、流涎、麻木、上腹部疼痛、肌肉抽搐、心律失常,甚者可发生休克、心搏骤停及呼吸衰竭。

三、预防

因为氟乙酸钠对人畜有剧毒,毒死的鼠尸也能引起二次中毒,故必须在次日将未被鼠类食完的毒饵及鼠尸进行处理。对投放氟乙酸钠毒饵的区域,也要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四、治疗

(1)误服中毒者立即催吐、洗胃及导泻。皮肤染毒时立即用清水彻底洗涤。

(2)静脉补液以促进毒物排泄。

(3)解毒剂:①乙二醇乙酸酯,又名醋精。是一种毒性小、细胞渗透性很高、无短期蓄积作用的药物。它是一种“乙酸盐给予体”,在体内对氟乙酸有干扰作用,因此对氟乙酸钠中毒具解毒作用。剂量为0.1~0.5mg/kg,肌肉注射(成人一般用6~30ml)。可在心脏听诊或心电图观察下调整剂量,或每隔30分钟重复投药1次。其副作用为可引起恶心、呕吐,且对肌肉注射局部有刺激性,因此注射部位应更换。②乙酰胺2.5g,肌肉注射,每6~8小时1次。其作用机制是:乙酰胺是一种“乙酸盐给予体”,在体内对氟乙酸有干扰作用,故有满意的解毒效果。

(4)其他对症治疗:由于在中毒30~48小时内,随时都有出现抽搐的可能,故应给予巴比妥类镇静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