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国的茶具发展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茶艺百科知识手册》第109页(1421字)

喝茶自然要用茶具,从茶艺欣赏的角度说,美的茶具比美的茶更为重要。

茶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茶叶生产、饮茶习惯的发展和演变密切相关的。早期茶具多为陶制。陶器的出现距今已有12000年的历史。由于早期社会物质文明极其贫乏,因此茶具是一具多用的。直到魏晋以后,清谈之风渐盛,饮茶也被看作高雅的精神享受和表达志向的手段,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茶具才从其他生活用具中独立出来。考古资料说明,最早的专用茶具是盏托,如东晋时盏托两端微微向上翘,盘壁由斜直变成内弧,有的内底心下凹,有的有一凸起的圆形托圈,使盏“无所倾斜”,同时出现直口深腹假圈足盏。到南朝时,盏托已普遍使用。

唐代,我国茶的生产进一步扩大,饮茶风尚也从南方推广到北方。此时瓷业出现“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南方的最高水平。此时的茶碗器形较小,器身较浅,器壁成斜直形,适于饮茶。北方以邢窑为代表。北方的茶碗,较厚重,口沿有一道凸起的卷唇,它与越窑茶碗“口唇不卷,底卷而浅”的风格有明显的区别。越窑除了具备釉色外,造型也优美、精巧。

我国茶具,直到陆羽《茶经》问世,才第一次有系统和完整的记述。《茶经》讲述的这套茶具涉及陶瓷、竹、木、石、纸、漆各种质地共28件。陆羽对茶具的设计不仅讲究实用价值,式样古朴典雅,有情趣且有明显推行“茶道”的意图,给茶人以美的愉悦。

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陶瓷工艺也进入黄金时代,最为着名的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因此,宋代茶具也独具特色。

宋代,茶除供饮用外,更成为民间玩耍娱乐的工具之一。嗜茶者每相聚,斗试茶艺,称“斗茶”,因此,茶具也有了相应变化。斗茶者为显出茶色的鲜白,对黑釉盏特别喜爱,其中建窑出产的毫盏被视为珍品。

元代,散茶逐渐取代团茶。此时绿茶的制作只经适当揉捻,不用捣碎碾磨,保存了茶的色、香、味。及至明朝,叶茶全面发展,在蒸青绿茶基础上又发明了晒青绿茶及炒青绿茶。茶具亦因制茶、饮茶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出现了一种鼓腹、有管状流和把手或提梁的茶壶。值得一提的是,至明代紫砂壶具应运而生,并一跃成为“茶具之首”。其原因大致是其造型古朴别致,经长年使用光泽如古玉,又能留得茶香,夏茶汤不易馊,冬茶汤不易凉。最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壶上的字画,最有名的是清嘉庆年间着名的金石家、书画家、清代八大家之一的陈曼生,把我国传统绘画、书法、金石篆刻等艺术相融合于茶具上,创制了“曼生十八式”,成为茶具史上的一段佳话。

清代,我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茶及黑茶)都开始建立各自的地位。宜兴的紫砂壶、景德镇的五彩、珐琅彩及粉彩瓷茶具的烧制迅速发展,在造型及装饰技巧上,也达到了精妙的艺术境界。清代除沿用茶壶、茶杯外,常使用盖碗,茶具登堂入室,成为一种雅玩,其文化品味大大提高。这时茶具已和酒具彻底分开了。

今天,我国的茶具已品种纷繁,琳琅满目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