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黑斑病
书籍: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51页(786字)
【症状】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病斑,后变深褐至黑色,直径2~10毫米。病部与健部界限明显,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病斑与病斑相互连接成大斑块,叶片变黑枯死。一般发病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发黑干枯叶片并不脱落,病部出现不明显小黑点。
【病原】 菊花黑斑病原菌为Septoria chrysanthemella Sacc。分生孢子器球形,顶部有孔口,直径70~136微米,褐色至黑色。分生孢子梗短。分生孢子细长,丝状,无色,有隔膜4~9个。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上越冬。翌年温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器于降雨后溢出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4~28℃。秋季多雨发病严重。病菌侵入植株后20~30天开始发病。不同品种抗性不一。感病品种有新大白、香白梨、西施醉舞、火舞、紫蝴蝶、蟹爪黄等。抗病品种有迎春舞、秋色、玉桃、紫桂、湖上月等。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冬季深耕将病叶埋入土中,轮栽。加强田园管理,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发现病叶,立即摘除。开花后割去地上部分,集中病残株烧毁。注意选好品种。栽地通风透光。
(2)药物防治。发病初摘去病叶,喷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图5-7 菊花黑斑病
1.症状 2.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
上一篇:菊花炭疽病
下一篇: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