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潜叶蝇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55页(848字)
【学名】 Phytomyza atricornis Meigen。
【分布与为害】 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食性杂,寄主有100多种。主要以幼虫钻入菊花叶内蛀食叶肉,潜道纵横交错。1叶有时可达数十头幼虫,造成叶肉被吃光,引起叶片枯萎。因雌虫用产卵器刺破叶组织产卵,及雌雄成虫吸食叶片汁液,使叶片造成许多白点。
【形态特征】(图5-9) 成虫形似小苍蝇。雌虫体长2~3毫米,翅展6.3~7.0毫米。雄虫较小,体暗灰色。复眼红褐色。翅1对,透明,有紫色闪光。足黑色,腿节端部黄色。雌虫腹末有漆黑色粗壮产卵器;雄虫腹末有1对抱握器。卵为长卵圆形,长约0.3毫米,灰白色,略透明。幼虫长圆筒形,长3.2~3.5毫米,蛆状。末龄幼虫体黄白色或鲜黄色。蛹纺锤形,长2.5毫米。羽化前黑褐色。
图5-9 菊潜叶蝇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5.被害状
【生活习性】 在南方1年可发生10代。在北方以蛹越冬,江、浙一带越冬虫态不固定。在浙江杭州3月下旬可见成虫,4~5月发生多,为害严重;夏季发生少,秋季虫口回升,数量不多。成虫羽化后1~2天交尾产卵。产卵时,成虫刺1孔产1粒卵。一雌虫1天可产卵9~20粒,一生可产45~98粒。卵多产于叶背近边缘处。幼虫孵化后即可取食。幼虫期共3龄。在气温20℃下,完成1代需14天。
【防治方法】
(1)在菊花凋谢后,将植株上部剪除烧毁,以杀死潜在虫口。
(2)叶片上开始出现虫道时,喷50%杀螟松1000~1500倍液,或喷园科3号3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