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细菌性软腐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41页(591字)

【症状】 发生于球根类鸢尾上时,新叶先端发黄,不久外面的叶片也发黄,全株立枯。病株根颈部位发生水渍状软腐,地上部容易拔起,球茎(根)糊状腐败,有恶臭味。在其他鸢尾上时,从地下茎扩展到叶和根茎。叶开始为水渍状软腐,污白色到暗绿色立枯,地上部植株容易拔起。根颈软腐,有恶臭。种植前球根发病时,似冻伤状水渍斑点,下部变茶褐色,恶臭,具污白色粘渍。轻病球根种后叶先端产生水渍状褐色病斑,展叶停止,不久全叶变黄,枯死,整个球根腐烂(图5-66)。

图5-66 鸢尾细菌性软腐病

1.症状 2.病原细菌

【病原】 病原为细菌Evwinvia aroideae(Towasend)Holland;E.carotovora Janes Holl.。短杆状,鞭毛周生。

【发病规律】 病菌在土壤中、残茬内越冬。从伤口侵入。连作病重,高温、高湿,尤其是土壤潮湿时发病多。德国鸢尾、澳大利亚鸢尾发病普遍。

【防治方法】 选择无病球根种植;挖掘时避免产生伤口;分根繁殖时,不用有病根株;温室栽培时,要更换新土,发现病株即拔除销毁;贮藏期发现有病球根,随时剔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