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金针虫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90页(1151字)

【学名】 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mann。

【别名】 沟叩头虫。

【分布与为害】 在辽宁、内蒙古、甘肃、青海、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均有分布。食性杂。幼虫可为害多种花木。为害茎时,多从基部钻入,造成死苗,成虫食叶片。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14~17毫米,宽5毫米,雌虫背面较雄虫宽且较拱隆。体色棕红至深褐色,全体密被金黄色细毛。头部点刻较粗、密、深,头顶有三角形凹陷。触角锯齿状,11节,向后伸,超过鞘翅基部。鞘翅长为前胸的4倍,上有不明显的纵沟。后翅退化。雄成虫体长14~18毫米,宽4毫米。较瘦狭,背面扁平。触角丝状,12节,长达鞘翅末端。前胸背板长大于宽,侧边狭,略向前收缩,无边框,基部较前翅基部为狭,后缘角尖锐,突出外方。前胸背板背毛前半部向后向内,后半部向前向内。小盾片呈心脏形。鞘翅长为前胸的5倍,其上纵沟明显。有后翅。卵椭圆形,长径0.7毫米,乳白色。幼虫末龄时体长20~30毫米,金黄色。体节宽大于长。背中线细沟状,故称沟金针虫。全体疏被刻点,尾节黄褐色,其背面稍凹陷,侧缘各有3个锯齿状突起,尾端分叉,其内侧各有1个小齿。全体有金色细毛。蛹长椭圆形,雌虫长16~22毫米,雄虫长15~17毫米。前胸背板前缘有刺1对,后缘角突出之尖亦各有1剑状长刺,其两侧有1列小刺。腹部较长,末端形成钳状突,尖端有黑褐色细齿(图5-92)。

图5-92 沟金针虫

1.成虫 2.幼虫 3.幼虫尾端 4.蛹

【生活习性】 3年完成1代。以幼虫、成虫越冬。越冬成虫于3月下旬活动,白天潜伏杂草和土块下,夜出交尾。雌虫不能飞行,3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产卵期。卵产于大丽花等根部附近3~7厘米深的土中。每雌虫可产卵100多粒。卵期35~42天。雄虫交尾后不久即死去。越冬幼虫第三年8~9月化蛹,幼虫期1100天左右,蛹期20天。9月成虫羽化,当年不出土,成虫寿命220天左右。3月下旬至4月为为害盛期。6~7月土温22~32℃时,匿居1~3厘米深的土层中越夏,秋凉出土为害,深秋再入土越冬。旱地发生多,土壤湿度15%~18%时最适宜。

【防治方法】 适当浇水,土壤湿度达35%~40%时,沟金针虫即停止活动。结合深耕检除成虫、幼虫。成虫活动盛期,施3%呋喃丹,3.5千克/667米2。穴施或沟施后,盖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