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云玛瑙螺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47页(926字)

【学名】 Achatina fulica Ferussac。

【别名】 非洲蜗

【分布与为害】 原产东非沿海岸桑给巴尔岛等地区,1934年传入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寄主有凤仙花等多种花卉及苗木。为害寄主叶片,严重时截断嫩茎、嫩芽,造成缺苗断垄或植株枯死。

【形态特征】 体长卵形,贝壳为右旋式,稍厚,表面具微弱的褶襞。成体壳高130毫米,宽54毫米。壳面黄色,带焦褐色

雾状花纹。壳内淡紫色或蓝白色。有~8个螺层(图6-27)。活动时可见头、颈、足、外套部肉质软体。头上有1对大触角。眼位于大触角顶端。头部前下方为口。口的四周有许多纵脊乳突。颈前连头后接外套。颈部有生殖孔,位于右大触角后面。足部肌肉质丰实,前钝后尖,背面暗棕黑色,跖面灰黄色,其粘液无色。

图6-27 褐云玛瑙螺

【生活习性】 在南方地区,每年3月初,出土活动,清明节前后活动频繁,直至10月上旬。当外界环境寒冷或干燥时,螺分泌1种和壳口同大、同形的乳白色不透明的粘液膜,用以封闭壳口。卵圆形,白色。卵产于浅土层。每次产150~250粒卵自然孵化或者在母体中已形成幼螺。幼螺至成螺生长过程需1年以上,一般寿命为5~6年。入冬后逐渐转入冬眠。冬眠前,由足腺分泌粘液成粘膜封闭壳口,不食不动,蛰伏土中。

云褐玛瑙螺夜间活动,白天隐蔽在杂草丛、灌木等作物繁茂的荫蔽处、暗黑潮湿处或腐殖质多的松土内及植株根系周围、枯草、洞穴中,雨后天晴能终日活动。爬行时足腺分泌粘液,润滑有助爬行,在地面上留下白色线状痕迹及青黑色粪便。天气干旱入土深150毫米,冬眠时入土深250毫米。

【防治方法】 人工捕捉,作食料或饲料。撒砷酸钙与石灰粉各1份,触杀幼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