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褐刺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04页(814字)

【学名】 Setora postornata Hampsor。

【别名】 红绿刺蛾、桑刺毛虫。

【分布与为害】 分布长江以南,江苏、浙江、上海、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寄主有叶子花、柑橘、樱桃、桃、梅、海棠、紫薇、腊梅、月季、樱花、玉兰等。幼虫食叶,幼虫体毛有毒。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19毫米,翅展30~41毫米。体褐色,复眼黑色。前翅褐色中部有2条“八”字形斜纹,把翅分成3段,中段色浅。卵扁平,椭圆形,黄色,直径长1.4毫米。老熟幼虫体长23~25毫米,黄褐色,背中线及侧线蓝色,两旁有红黄色或红色线和黄点。胴部各节有疣状突起,丛刺1对,黄色或紫红色。刺毛棕褐色(图9-22)。蛹近纺锤形,黄褐色。茧广椭圆形,长14~16.5毫米,灰白色,表面有褐色点纹。

图9-22 桑褐刺蛾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5.茧

【生活习性】 1年2代。以老熟幼虫在根际附近松土层中结茧越冬。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化蛹。成虫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卵散产于叶背边缘附近。孵化后幼虫食叶。9月下旬幼虫老熟在土表结茧越冬。卵期5~10天,幼虫期36~42天,共8龄。蛹期第一代7~10天。越冬幼虫化蛹,蛹期20天,成虫4~5天。羽化后交尾,次日产卵。每雌产卵50~350粒。

【防治方法】 冬季在被害株根际附近挖表土层灭虫茧。羽化期点灯诱杀成虫。幼虫为害期喷Bt乳剂100亿孢子/毫升500倍液,或敌百虫1000倍液,防治幼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