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对象和任务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涉外会计实用手册》第3页(4607字)
一、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就是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会计的对象也不同。在同一社会制度下,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的会计具体对象也不完全一样。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各单位都把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基本环节,但各单位的会计对象不尽一样。所以,关于社会主义会计对象的问题应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从各单位的会计对象的共同点,说明社会主义会计的一般对象;一是从各单位会计对象的不同点,说明各单位的会计的具体对象。
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是生产过程。这是对会计对象最一般、最概括的说明。社会主义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的工作性质和任务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的许多活动都或多或少地与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有关,它们的这些活动都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各单位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有关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活动,可以用也必须用货币来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点:(1)各单位为完成任务取得和占用的物质设备和其他物资通过货币来计价,可以综合反映其取得、占用和增减变化的情况,也便于考核其利用的效果。(2)对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通过货币计价加以综合计算,可以考核各项费用支出情况以及产品成本的形成情况。(3)各单位都要考核其收入与支出情况。企业要计算经营成果,并将其利润进行分配、行政、事业单位要计算经费收支结余情况,考核经费预算执行的结果。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以及货币本身,称为资金。资金是不断地运动的。社会主义的资金运动就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有关资金的投入、使用、耗费、增值、收回和分配等活动的总称。资金运动贯穿于再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的一般对象就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除了“资金运动论”之外,我国会计界对会计对象还有其他不同的表述。有的说会计对象是资金和公共财产的概括;有的说会计存在着双重对象:一是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也就是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占用、来源、投入、退出、循环、周转、消费、收回等表现形式;二是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处理对象。
由于各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担负的任务不同,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不同,因此具体的会计对象也不同。这里分别就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的会计对象作一些说明。
1.工业企业的会计对象
工业企业的会计对象,是工业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工业企业的基本经济活动是生产工业产品,生产过程是工业企业经营过程的中心环节。工业企业的经营过程,即工业企业的再生产过程,就是指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的供应、生产和销售过程的统一。企业为了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的财产。这些财产的货币表现就是企业的资金。企业从一定来源渠道取得的资金,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随着供、产、销过程的不断进行,经常改变其形态。概括来说就是:从货币资金开始,顺次通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分别表现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成品资金以及结算资金等各种不同的形态,然后又回到货币资金。从货币资金开始又回到货币资金的这一运动过程叫作资金循环。由于再生产不断进行所引起的连续不断的资金循环,叫作资金的周转。企业资金的周转,是企业供、产、销过程,或者说是企业再生产过程的综合货币反映。企业资金完成一次循环取得的销售收入,扣除销售税金和成本后是企业创造的利润,它要在国家和企业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企业的资金,由于某些原因,也会退出企业的经营过程,不再参加企业的资金周转。
工业企业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归纳起来就是:
(1)由于资金的取得、运用和退出企业等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各项资金的增减变化情况。
(2)在经营过程中各项生产费用的支出和产品成本的形成的情况。
(3)企业销售收入的取得和税金的交纳以及利润的形成与利润的分配。
2.商业企业的会计对象
商业企业的会计对象,就是商业企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即商业企业资金的取得、占用、耗费、收回、补偿和分配。
商业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组织商品流通,从事商品购销的活动。商品的购销,从实物形态看,它表现为各种商品的买进和卖出,即商品流通的两个阶段;从价值形态看,它表现为资金运动,即在商品购进阶段,表现为货币资金转化为商品资金,在商品销售阶段,表现为商品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随着商品购销活动的不断进行,这两种资金在购销两个阶段上依次转换其形态,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这两种循环又是交叉进行的,即当一部分货币资金转化为商品资金的同时,另一部分商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这两种资金在购销两个阶段上的循环周转,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是并列存在的。商业企业的资金周转过程,不仅表现为资金形态的交替转化,同时,还发生各项收入和各项支出,前者称为经营收入,主要是商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后者称为经营支出,如销售商品的购进价,商品流通费支出等。企业已实现的商品销售收入扣除销售商品进价后的剩余部分为销售毛利,销售毛利扣除商品流通费、销售税金以及其他支出后的余额,就是商业企业的利润,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分配。
商业企业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归纳起来就是:
(1)企业为组织商品流通所取得的资金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
(2)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及其他支出。
(3)通过商品流通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和获得的利润及其分配的情况。
3.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是预算资金的运动,即预算资金的领拨、使用及其结果。各个单位为了开展各项事业活动和执行国家机关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资金,由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从国家预算集中的资金中予以分配和拨付。各单位一方面要向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按照核定的预算领取经费,同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取得业务收入,形成单位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和开支标准,支付人员经费、工会经费等,并拨付下级所需经费,形成单位的资金运用;其尚未使用的货币资金、库存材料,以及购置的固定资产,形成单位的资金结存。概括地说,在预算资金的活动上,反映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三个过程。
二、会计的任务
会计的任务是指对会计的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对象的特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社会主义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的会计任务不尽相同。但是,由于各单位的会计对象有许多共同点,经济管理上的要求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各单位会计的基本任务也是相同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反映经济情况,提供经济信息,加强经济管理
会计工作要正确、完整、及时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提供为经济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就企业来说,主要是确定有关资金的取得和占用,成本、费用的开支,收入的取得,利润的形成和分配情况,以及资金、成本、费用、利润等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等。就行政事业单位来说,主要是关于经费的领用和其他收支的预算执行情况。对表现这些情况的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可以了解各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可以促进各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控制和指导经济活动进程,更好地完成计划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此外,将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给投资者、债权人、税务部门、主管部门、证券管理机构等外界信息使用者,以便于他们作出正确的决策。
2.讲求经济活动的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对各单位已经发生的各项收支和经营成果,会计既要随时加以审核、记录和计算,又要定期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以便挖掘增收节支的潜力。同时,会计还要分析和预测各项增收节支措施的经济效果。由于会计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反映,对各单位的资金和物资的占用情况以及各项收支和盈亏的情况积累了系统的数据资料,所以就有可能也有必要对各项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措施在实行之前进行全面的经济核算,从本单位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其利弊得失,从而提出能获得最大经济效果的建议和方案。
3.对各企业、事业、行政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维护财经纪律
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财经政策、法令、制度。由于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既是执行计划的过程,又是贯彻政策的过程,因此,会计在对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督。主要是审核各项经济业务是否合规、合法。有无违反国家财政、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情况。对于违反财政、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行为,应予以揭露和制止,或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请求处理,并报审计机关。
4.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
社会主义公共财产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物质基础。一切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所占用的资金和物资都是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各单位所发生的经济活动,都会引起各项资金和物资的增减变动。因此,在对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同时,必须记录和计算各项资金和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并监督其安全保管和合理使用。对于浪费、毁坏以及贪污盗窃公共财产的行为,必须及时揭露,并报请有关部门严肃处理。
5.处理好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必须同国家、其他单位或个人发生经济上的联系。各单位在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和分配资金的各项经济活动中,都不可避免地经常与各方面发生经济交往,发生往来结算和分配关系。正确处理这些经济关系,是各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能够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会计工作必须把帐目计算正确、登记清楚,为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