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梅褐斑病
书籍: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18页(665字)
【症状】 腊梅褐斑病为害腊梅的花和叶。花从现蕾即开始受害,在花瓣上出现针尖大小的黑色小斑点,后逐渐发展成米粒大小的近圆形斑。病斑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形的大黑斑。叶上病斑黑褐色,近圆形,边缘明显,大小不一,直径8毫米左右,后期病斑中部成黑褐色,并出现小黑点。
【病原】 腊梅褐斑病菌为Alternaria calycanthi(Car.)Joly。孢子梗暗色,单枝,长短不一,顶生不分枝或偶尔分枝的分生孢子链。孢子卵形、棍棒形或椭圆形,暗色,有纵横分隔,分隔处稍缢缩。病菌在马铃薯、洋菜、蔗糖培养基上培养,菌落初期白色,后转为污白色,最后为灰墨绿色。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左右;繁殖孢子最适宜温度为30℃左右。高温40℃,低温在-6~5℃时,菌丝基本停止生长。
【发病规律】 腊梅褐斑病菌以菌丝体在地面病残组织上越冬。夏季为害叶片,形成病斑,后期在病斑产生子实体。分生孢子随风传播,再行侵染。病菌以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度过夏季的高温。当冬季腊梅开花时,叶片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花上,引起发病。冬季温度高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及时清除病残落叶并烧毁,亦可对植株周围的土壤进行耕翻,将病叶翻入土内腐烂,以减少越冬菌原。夏、秋季节,喷1∶1∶160波尔多液,每隔15~20天喷1次,共喷3~4次,以保护嫩叶不受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