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莲褐斑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618页(748字)

【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害叶柄。叶片受感染后,先产生褪绿变黄的小点,后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斑。病斑下陷或上突,浅黄色至褐色,边缘深褐色,直径0.4~10毫米,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叶被害后,病叶局部干枯,后期整叶枯焦,叶缘内卷,叶及叶柄上出现一层墨绿色绒毛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图10一25)。

图10-25 睡莲褐斑病被害叶

【病原】 为Cercospora nymphaeacea Cke et Ell。子座较小,球形,色深,直径为15~40微米。分生孢子梗散生,以至密集或束状,淡榄褐色,不分枝,顶端较圆,有时成平截形。分生孢子顶生,长倒棍棒形至线形,多细胞,大小25~125微米×2~3.5微米。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落叶及活的残体内越冬。病菌借风雨水传播。在武汉地区4~5月产生分生孢子,病害以7~8月发生最重。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科学使用肥料,促使植株生长健壮,以提高抵抗力。

(2)在睡莲叶枯死后,及时清除并烧毁。

(3)染病初期开始,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3~4次。为了能使药液易于附着和展布,可在药液中加0.1%平平加,亦有加少量肥皂粉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