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第22页(984字)

【生卒】:公元前469-前399

【介绍】:

古希腊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出生于雅典,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自称是神赐给雅典的虻,时时叮咬这硕大骏似的国家,使它精神振作起来。他曾三次参战,在战斗中表现顽强勇敢。在雅典人民大会上担任过陪审官,否决过对6位将军的不正义的判决,在30僭主复辟时曾拒绝和他们合作。在恢复民主制后,被控蔑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等罪判处死刑,饮鸩而死。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为了一定目的安排的,因此他以目的论代替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他早年曾研究过自然哲学,后来发现这种研究无法帮助他解释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于是放弃对自然的研究而转向伦理问题。他一生最关注的是在伦理问题上寻求普遍的定义,被称为西方伦理学的创始人。他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并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名言。苏格拉底认为从动变的感觉世界得来的知识是不确定的,他要追求的是一种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因而不能求诸于自然界,而是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把自我看作和自然不同的独特实体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这样,他既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又实现了他所作的“心灵的转向。”苏格拉底发现自我的途径是和他追求真知识分不开的,他认为许多自认为最有知识的人实际上并没有知识,而他所以比他们强,就在于他“自知其无知。”为了追求伦理问题的普遍真理和最普遍定义,他在同人们讨论什么是美、正义等问题时,不是要人们回答关于美的事物或正义的事情,而是要回答“美自身”、“正义自身”,认为这才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才是真正的知识。这种“美自身”也就是美的理念。他还认为这类知识是人们原来就已具有的,因此,他要学他母亲那样,做一个精神助产婆,帮助人们产下知识,他的助产之术也就是所谓的苏格拉底的讽刺。他经常采用“诘问式”的形式,揭露交谈对方所提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迫使对方承认自己无知而产生困惑,再用论辩方式启发对方逐步认识事物的普遍本质。因此,他的精神助产术成为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重视知识及知识传授和中国孔子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在人类思想史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