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第154页(929字)

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主要哲学着作。1780年完稿,1781年初版于里加。1787年再版时作了重大修改。全书可分为“导言”、“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三大部分,其中“先验原理论”是全书的主体。该书内容艰深、文体晦涩。康德运用意识分析的方法研究既定的意识,把认识看作是来自后天经验的知识资料与来自人类理性本性的先验知识形式的统一,重点考察了知识的的各种先验形式,并用先验的方法考察了人类理性的能力、结构和限度。

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哲学认识论的真正问题。在他看来,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判断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因此,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都归结为另一个问题,卿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康德主张几何学和算学的判断的可能,分别有赖于空间性和时间性这两个感性先天形式,而自然科学的判断的可能,则有赖于“实体性”、“因果性”等知性的12个先天原则或范畴。康德认为,人的认识只能达于“现象”,而达不到“物自体”,物自体是不可知的。时空直观形式和因果性等知性范畴,都是只适用于现象界而不适用于物自体。这些先天的规定性,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和关系的反映,而是认识主体主观自生的。以莱布尼茨一沃尔夫为代表的唯理论者却企图运用思辨理性对超验的“本体”有所认识,其结果必然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由此,康德得出结论:思辨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知识必须让位于宗教信仰。在这里,康德一方面批判了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另一方面又否定了人类理性认识世界本质的可能性,得出了不可知论的结论。

康德关于知识是由先天的直观形式和先天的知性范畴加之于感性对象而构成的理论,是他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典型表现。但康德在阐述先验唯心主义时,探索了认识的心理结构和科学知识的构成问题,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联结以及思维的能动作用;在论证自在之物不可知时,提出了着名的“二律背反”。康德认识论中的这些辩证法因素,对后来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康德 下一篇: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