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批判》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第156页(659字)

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重要的伦理学着作。1788年初版于里加。该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是其基本的部分,它又分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与“关于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

康德从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出发,主张有一个至高无上、永恒不变、任何人都应该无条件遵守的道德原则,即所谓的绝对命令。为了实现这一命令,必须假定意志有绝对的自由,认为只有意志绝对自由,才能择善而从,不为私欲所支配。同时还必须假定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因为灵魂不朽,人在肉体毁灭之后它仍然能够不断地趋向“至善”;上帝存在,才能保证善恶果报,有德之人终能享受幸福。这是宗教的信仰,也是道德的最终目的。康德的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德国市民既向往革命,又软弱妥协的两重性。克思、恩格斯指出:“十八世纪末德国的状况完全反映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的这个善良意志完全符合于德国市民的软弱、受压迫和贫乏的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11一222页。)

《实践理性批判》实质上是一种信仰主义和神学学说,是近代资产阶级“唯动机论”道德学的典型论着。它在理论上恢复了苏格拉底以来把德性问题作为伦理中心的西欧哲学传统,提出先天论,自律说,信仰主义和二元论的伦理观,对西方伦理思想的影响远远超过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