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的分析》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第220页(948字)

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赫的主要哲学着作。该书全名是《感觉的分析和物理的东西对心理的东西的关系》,出版于1886年。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着作,它“既不向我们提供任何哲学系统,也不向我们提供包罗万象的世界观”。作者只是试图通过对感觉的分析,阐明一种关于“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的关系”的新观点,从而为全部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提供一个哲学认识论基础。

马赫在书中所阐述的思想是以下面的观点为依据的:“一切形而上学的东西必须排除掉,它们是多余的,并且会破坏科学的经济性。”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就是他所谓的“心物二元论”,即自我与世界,感觉与物体对立的观点。他认为这种观点是一种“成见”,“心物二元论是多余的,是不需要的”。因为一切物理概念和心理概念都是以中立的“要素”(或感觉)为基础的,都是同类要素(颜色、声音、空间、时间、运动感觉……),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结而构成的“复合体”。“要素(感觉)是第一性的”,“是构成物理的(同时也是心理的)世界的最简单的基石”。所以,“并不是物体产生感觉,而是要素的复合体(感觉的复合体)构成物体。”马赫认为,如果我们将整个物理世界分解为一些要素,它们同时也是心理世界的要素,即一般称为感觉的要素,如果更进一步将一切科学领域内同类要素的结合、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当作科学的唯一任务,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期待在这种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统一的、一元论的宇宙结构,同时摆脱恼人的引起思想紊乱的二元论。以上就是马赫在这本书中阐述的关于心物关系的新观点。然而正是这一观点暴露了马赫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书中还探讨了因果性问题。马赫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关系是从主观意图中产生的。他主张“用数学函数概念代替原因概念”,即用现象特征的相互依存关系来代替原因的概念。因为“函数概念比原因概念优越;它的优越性在于追求精确性,而不带有原因概念的不完整性、不确定性和片面性”。

《感觉的分析》是一部探讨科学认识论问题的科学哲学着作。这本书出版后在当时的哲学界和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对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