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病毒性肝炎防治手册》第60页(4260字)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随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人体免疫状态不同而长短不一。甲型肝炎为15~45d,平均30d。乙型肝炎为6周至6个月,一般为3个月。丙型肝炎为5~12周,平均7~8周。丁型肝炎常与乙型肝炎合并感染。戊型肝炎为15~75d,平均40d。

急性病毒性肝炎根据临床是否出现黄疸,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两种。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

典型病程可分为三期:黄疽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1.黄疸前期 多数症状缓慢出现,先有全身不适及乏力,小儿常伴低热。部分患者起病急,有轻中度发热,亦有高热伴寒战者,呈弛张热。此期主要症状为全身明显乏力和高度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及呕吐、上腹部饱胀、肝区痛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关节痛、荨麻疹、丘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乙肝患者,为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还有部分患者起病类似疟疾或脑炎,儿童可见颈后淋巴结肿大等。本期持续约1周左右。

2.黄疸期 主要表现为黄疸出现和加深。先有尿色变深黄,继见巩膜及皮肤黄染,在1~2周内达高峰,以后黄疸逐渐消退。通常在黄疸出现后,发热减退,消化道症状改善,但有些患者消化道症状加重。部分患者黄疸呈梗阻性,可有大便颜色变浅呈陶土样,皮肤瘙痒。此期患者有肝脏肿大,肝脏有触痛及叩击痛。有明显肝功能异常,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GPT或ALT)水平升高。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 此期患者临床表现逐渐恢复,黄疸消退,消化道症状消失,肝脾肿大可以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儿童病程短,恢复快,约1~2月即康复。成人中约5%长期留有肝区痛或不适感、食欲减退及乏力,称为肝炎后综合征。

(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此型肝炎病程中不出现黄疸,比黄疸型肝炎发病率高,占急性病毒性肝炎的60%~80%,常见于乙型和丙型肝炎。

起病较缓慢,主要表现为乏力和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厌油、恶心及呕吐,部分患者可有腹胀和腹泻等明显消化道症状,肝区痛和低热。常有肝脾肿大,肝脏有压痛及叩击痛。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ALT活性明显升高。本型病程长短不一,多在3个月左右恢复。长期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可发展成慢性肝炎。

部分患者无自觉症状,只是在体检时或诊治他病时,发现肝脾肿大或肝功能异常,尤其是ALT升高比较多见。

(三)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但亦有不同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现分述如下:

1.甲型肝炎的特点 ①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成人中甲肝少见;②起病急,有畏寒、发热等前驱症状;③临床上以黄疸型多见;④传播方式以粪-口途径为主;⑤易引起流行和暴发流行;⑥预后良好,无慢性病例和病毒携带状态。⑦患甲肝的孕妇病死率低;(8)可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预防。

2.乙型肝炎的特点 ①多呈散发性;②起病较缓慢,常伴有肝外表现;③主要传播途径通过输血、注射、密切接触及母婴传播;①可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变,部分可演变成肝癌。

3.丙型肝炎的特点 ①临床表现轻,起病缓慢,多呈无黄疸型,表现为长期ALT升高;②主要通过输血及注射传播,亦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③易发展为慢性肝炎,约50%急性丙肝可变为慢性肝炎,亦可发展为肝硬变及肝癌。④肝功能损害程度与症状、体征不相一致。

4.丁型肝炎的特点 ①与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②临床常表现为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③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易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变和重症肝炎。

5.戊型肝炎的特点 ①多发生于青少年;②患戊型肝炎的孕妇病死率高,可达10%~30%;③主要通过污染水源及食物传播,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④一般用人血丙种球蛋白预防无效。

二、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应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其它特殊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完整的诊断应包括临床类型、病原学、病名三部分。如急性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一)流行病学资料

1.密切接触史 指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同吃、同住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粪便或有性接触者。

2.注射或输血史 指半年内曾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消毒不严格的药物注射、免疫接种、针刺治疗等。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近期出现而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明显困倦、乏力、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痛等。

2.体征 肝脏肿大伴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患者有脾脏肿大。肝脾肿大有动态变化者更具诊断意义。黄疸型肝炎患者,有巩膜及皮肤黄染。

(三)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ALT升高,个别患者的血清γ-转肽酶(γ-GT)轻度或中度升高,但病情好转后即下降至正常。急性黄疸型肝炎血清胆红素(SB)大于17μmol/L,尿胆红素阳性。

2.病原学检查 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即可诊断:甲肝:①血清抗-HAV IgM阳性;②恢复期血清抗-HAV滴度较急性期增高≥4倍。乙肝:①血清HBsAg阳性或并有HBeAg阳性;②血清HBV-DNA阳性或(和)HBV-DNA聚合酶阳性;③血清抗-HBcIgM阳性。丙肝:①血清抗-HCV阳性;②血清HEV-RNA阳性。丁肝:①血清HDAg阳性;②血清HDVRNA阳性;③抗-HDV IgM阳性或抗-HDV阳性。戊肝:①抗-HEV IgM阳性;②抗-HEV阳性。如上述甲肝血清抗-HAVIgM阳性同时乙肝HBsAg也阳性,则为甲、乙肝混合感染,其它任何两种病原学指标阳性时都可诊断为混合感染。

如肝功能异常,并有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三项中有两项阳性者;肝功能异常并有体征阳性或有明显症状者,并排除其它类似疾病后,即可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

凡单项ALT增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有流行病史并仅有症状、体征、肝功能异常三项中一项者,均为疑似患者。应进行动态观察或进一步作肝活检作出诊断。疑似患者如病原学检查阳性,且除外其他疾病可确诊。

三、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一)急性黄疸性肝炎

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胆囊炎和胆石症 ①常有寒战、高热;②有剧烈的右上腹部疼痛、压痛及局部有肌紧张,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③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④以往可有胆绞痛发作;⑤B超可见胆囊炎及结石的影像。

2.钩端螺旋体病 ①在流行地区有与疫水接触史;②起病急,有球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和压痛、淋巴结肿大;③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④可有出血及肾脏损害;⑤血及尿中可检出钩端螺旋体,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阳性。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①有发热、咽峡炎及淋巴结肿大;②血中单核及淋巴细胞数>50%,异型淋巴细胞数>10%;③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EB病毒特异性抗体升高。

4.药物性肝炎 ①有服药史,服用氯丙嗪、吲哚美辛、苯巴比妥类、磺胺类等,可致中毒性肝炎;②消化道症状不明显,黄疸出现前无发热;③血清ALT升高但絮浊反应正常。

5.其他 与肝脓肿、败血症、胰胆肿瘤相鉴别。

(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脂肪肝 ①酗酒、糖尿病、过度营养而体重迅速增加者;②血脂增高;③B超有脂肪波形。

2.血吸虫病 ①流行地区有疫水接触史;②可有腹泻及痢疾症状;③血嗜酸性细胞明显增高;④大便有血吸虫卵及毛蚴孵化阳性;⑤血吸虫皮内和血清学试验阳性;⑥直肠粘膜活检可见血吸虫卵;⑦B超可见肝脏特殊波形。

3.华支睾吸虫病 ①曾在流行地区有食生史;②血嗜酸性细胞增高;③大便及胆汁中可检出华支睾吸虫卵。

4.酒精性肝炎 ①有长期酗酒史;②肝脏肿大、有压痛;③禁酒后,病情常迅速好转,饮酒后可再度恶化。

5.肝癌 ①肝脏明显增大,质地硬,肝脏表面不平滑,可触及肿块;②血清胎甲球蛋白阳性;③B超和CT可见肝脏有实质性占位性病变;④肝活检有肝细胞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