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病毒性肝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病毒性肝炎防治手册》第210页(7026字)

老年人病毒性肝炎(简称老年肝炎)的发病率,在老年人传染病中占据首位。因此,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防治老年肝炎愈加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一、流行病学特点

(一)发病率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近30年间,老年肝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50年代文献报道的发病率仅占肝炎患者样本中的1%左右,60~70年代则上升到2%左右,到了80年代,其发病率多波动在3%~11.9%之间。个别国外报道,其发病率在一组患者中也有高达14%者。

呈现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①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逐渐延长,人口的年龄构成发生了变化,老年人口比例增高,故肝炎患者中高龄组占的比例也随之增高。②从人体功能来讲,无论是主动获得的还是被动获得的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以及非特异性的防御力,在老年人中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减弱,因而老年人再患急性肝炎的可能性增大。③我国很多地区为肝炎高发区,许多老年人一般多已在青少年时甚至幼儿期即遭受感染,并长期隐性缓慢地进行着。到了成年或老年,由于机体免疫状况的变化或出现其它诱因,表现出首次显性发病,而实际上已属慢性,甚至已属肝硬变阶段。但临床很难与隐性肝炎相鉴别,从而导致老年肝炎发病率上升。

但也有文献报道,老年肝炎的发病率并无上升趋势,如上海某防疫部门的调查报道认为,60~70年代的老年肝炎发病率较50年代有明显上升,而80年代则趋于平稳,仍保持在70年代水平。上海虹口区的报道资料与之相类似,提示近30年来老年肝炎的发病率并无上升倾向,而是相对稳定。这说明我国地域辽阔,一般讲老年组肝炎发病率增高,但也有些地区趋向平稳而无上升趋势。

(二)发病季节

个别资料报道,老年急性肝炎发病季节以冬春季略多于夏秋季,约占58%;慢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变的复发又以夏秋季稍高于冬春季,约占60%;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基本呈平均趋势;并认为各病原间也无区别。

(三)性别分布特征

我国病毒性肝炎总体的性别分布,是男多于女,为2~3∶1。老年肝炎的性别分布也是男多于女,但男女的比差更大,在4~5.9∶1之间。尤其是老年非甲非乙型肝炎,男女分布悬殊,为12~22∶1。但也有个别报道认为,无论急性肝炎还是慢性肝炎,老年肝炎无男多于女的规律。

(四)病原学谱特征

多数学者认为,在肝炎高发地区,成人肝炎以乙型或非甲非乙型为主,甲型的极为少见。老年肝炎的病原学谱如何,各家报道不尽相同。有人认为非甲非乙型的是老年急性肝炎的常见类型,占50%~60%。Goodson报道的23例老年急性肝炎患者中,乙型仅占17.4%,大多数为非甲非乙型,占73.9%。1987年的资料提示,老年急性肝炎患者中,非甲非乙型占60.6%,乙型仅占23.9%。但也有报道认为乙型较多,如姚佩等报道,乙型者占48.08%,非甲非乙型者占46.15%。

(五)流行周期

1956~1985年的30年间,急性肝炎发病经历了4个流行高峰,峰间隔6~8年,老年组不受周期变化影响,流行曲线平坦,高峰与低峰间比差不大,有的高峰老年发病率反而下降,慢性肝炎12年(1974~1986年)发病情况,老年组发病曲线稳定,没有大的波动,发病率最高与最低之比为1.8∶1。

二、临床表现

(一)临床分型

老年肝炎临床各型的构成情况,大约是急性黄疸型占40%左右;无黄疽型较少,仅占4%左右;重型肝炎所占比例较高,约为8%左右;慢性活动型占30%左右;慢性迁延型也少见,约占5%;肝炎后肝硬变约占30%。

概括其临床分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老年肝炎的重型发病率高。有人统计,老年急性肝炎中重型占17%~20%。曹立森报道,根据对29个单位3552例老年肝炎的统计分析,重型占12.9%。列宁格勒传染病院统计的资料中,160例老年乙型肝炎中重型发病率高达31.39%,而非老年组重型发病率仅占16%。②老年重型肝炎又以慢性重型肝炎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为多见。有人报道,慢性重型肝炎约占重型肝炎的51%左右,其余为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暴发型肝炎。曹立森根据7篇资料分析,191例老年重型肝炎患者中,也以慢性重型(占42.4%)和亚急性重型(44%)为主,暴发型较少见(占13.6%)。③老年肝炎患者中慢性肝炎为多,占24.6%~38.0%,而中青年组仅占17%左右。老年慢性肝炎又以慢性活动型为主,占46.4%;慢性迁延型约占28.9%;肝炎后肝硬变者占24.7%。④老年急性肝炎中又以黄疸型为主,约占90%;无黄疸型仅占8.6%~11.1%。国外Fensten报道了23例老年急性肝炎都有黄疸。这一现象可能确属临床发病规律,但不能除外老年患者自觉症状轻微,反应迟钝,部分无黄疸型轻型肝炎被漏诊的可能性。⑤老年肝炎患者易发生淤胆。根据国内报道的资料,淤胆的发生率为14%~23.81%;国外也有报道,其发生率高达43.28%。分析其原因,有人认为是因为老年人高胆固醇血症者多,影响肝细胞内的胆红素代谢,故而导致肝内淤胆;也可能与老年人肝脏老化、胆汁排泄功能下降有关。

(二)临床症状及体征

老年人肝炎患者的常见症状及体征与中青年患者相比,并无实质上的不同。从整体来分析,也具有以下一些特征:①起病缓慢:由于起病缓慢,约有50%的患者于发病后两周以上方才就诊,故而常常延误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时机。②自觉症状轻: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发病后症状不典型,常常以其它器官的症状为主诉,掩盖了肝炎的特有症状,容易漏诊和误诊。③老年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精神症状发生率高。有人报道精神症状出现率为73.33%,而非老年组仅为55.32%;并认为患者一旦出现精神症状,其病死率极高。老年重型肝炎患者也易发生出血症状,出血者的预后较非老年组者为差。④老年人发病后恢复缓慢,慢性化也高。有人对重型肝炎存活者进行连续肝活检,发现病理恢复缓慢,纤维化进展明显。也有人报道慢性化高达30%左右。⑤老年肝炎患者黄疸发生率高,程度深,持续时间长,易发生淤胆。因此,易将老年肝炎误诊为胆管系统机械性阻塞性黄疸。⑥患者易发生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而且程度重,纠正较困难。

分析上述特征的产生原因,大多数医家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老年人一般记忆力减退,语言不清,反应迟钝,从而不能准确详细地讲述病史,造成病史采集困难和可靠性差。②有些老年人机体衰老,反应能力下降,临床表现的症状隐匿、缺少特异性及典型性的特点。③老年人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往往同一机体有多个脏器患病,或因某一疾病招致连锁性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甚至发生器质性损害。所以,多呈病情错综复杂、相互重叠、相互掩盖、缺乏明确的系统性症状及体征。而且,一旦发病,常常病情凶险,预后差。④免疫器官的衰老,致使老年人易发生多重感染,对治疗反应差,易发生不良药物反应,使病程迁延,康复缓慢,慢性化高。

(三)老年肝炎患者的夹杂症及并发症

老年肝炎临床的另一特征是患者夹杂症多,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这一特征尤为突出,已引起学者们的极大重视。

夹杂症的并存率,各家报道不等,在41.6%~66.7%之间。以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消化道溃疡、胆结石等为多见;慢性肠炎、肺结核、泌尿系感染、风湿性关节炎也不少见。

并发症的发生率,国内报道占19.6%~29.6%不等。重型肝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有人报道为100%;而且又常常是一人并发多种疾患,两种以上者占86.7%。常见的并发症,除肝昏迷、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HRS)外,感染、电解质紊乱、心肌损害等也较多见。尹有宽报道,86例老年肝炎患者合并感染者占31.4%,比非老年组高一倍多。

(四)临床检验

作为判断肝脏合成能力、储备能力和坏死程度的一些生化指标的变化,老年肝炎患者与非老年患者相比并无本质区别,但结合临床分析有以下特点:①血清ALT升高的幅度以及PTA降低的程度,虽然比非老年患者轻,但临床表现却较重。例如,有人统计,老年重型肝炎患者血清ALT明显升高者仅占17.7%,而非老年组却占45.33%,PTA<30%者的病死率老年组高达80%,而非老年组仅为40%左右。②AKP及γ-GT的升高,在老年肝炎患者中较多见。③易发生蛋白代谢障碍。有人报道,老年肝炎患者约有89%的人可见TTT升高,66%的患者出现γ-球蛋白升高;异常率显着高于非老年患者。④易发生肾功能的异常。据统计,老年重型肝炎患者66.7%出现尿常规异常,为非老年组的2倍;BUN升高者占64%~100%,为非老年组的3~4倍。⑤易发生水和电解质失衡。不少学者报道,老年重型肝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低钠或高钠、低钾或高钾等现象,治疗效果也较差,多不易纠正。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老年肝炎易漏诊和误诊。误诊率国内报道为22.2%~24.5%,国外报道高达50%,而非老年组仅占2%左右。由此可见,老年肝炎原因复杂,必须注意与其它疾病相鉴别。

(一)发生漏诊和误诊的原因

根据文献分析,易发生漏诊及误诊的原因有3种。

1.老年肝炎临床诊断分型的判断错误 老年肝炎的临床与病理诊断分型的符合率较低,易将慢性病毒性肝炎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有人进行病理调查,16例老年肝炎的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仅为31.3%。尤其是临床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其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仅为16.7%。这可能与我国为肝炎高发区和隐性感染者较多有关。因为此类患者在急性感染期症状较轻微,甚至无症状,故易被忽略,但病理损伤却在缓慢进行着,到了老年,一旦显性发病,已属慢性肝炎,甚至已进入肝硬变阶段。

此类患者如经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则会发现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慢性反复发作性的轻微消化道症状或(和)某些慢性肝脏病的体征。结合化验检查及B型超声的影像特征,能够降低临床分型的误诊率。

2.某些外科疾病易被误诊为肝炎 老年肝炎的原因复杂,朱科伦的资料提示,老年肝炎患者中由病毒性肝炎引起者仅占22.7%,而非老年组占59.8%。根据国内的一些文献分析,某些外科疾病被误诊为肝炎者,老年组占12%~33%,非老年组仅占1.9%。易与肝炎混淆的外科病种有:①外科肿瘤:胆管癌、胰腺癌、壶腹癌等较为常见。这组疾患好发于60~70岁的男性,具有发病隐匿伴乏力、纳差、肝脾肿大及黄疸、血清ALT升高等特点,与老年肝炎的临床特点极为相似。但也有一些特点可与老年肝炎相鉴别。例如病史较长,从首发症状到黄疸出现,多在1.5~3个月之久或更长;一般状况差,消瘦较明显;首发症状多以上腹部不适、胀满和隐痛为主,深度黄疸与轻微症状不同步的现象更加明显等。临床遇有此类患者,应及早进行辅助检查加以鉴别。②肝癌:肝癌与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变密切相关。早期患者也常以黄疸、乏力、纳差、肝脾肿大、肝脏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很难与肝炎相鉴别。但是,肝癌患者的病情一般不随治疗而缓解,常呈进行性加重,此时应及早进行相应的化验和物理诊断学的检查,如γ-GT、A-FP等的动态观察,必要时应进行影像学的检查加以鉴别。③胆囊炎、胆结石:老年人患胆囊炎及胆石症者较多,但其反应性差,常常疼痛症状轻微或缺如,而以黄疸、血清ALT升高为主要表现,易与肝炎混淆。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并借助血清病原学的检测及声像学的检查进行鉴别。

3.其它原因 在诊断中还必须注意与药物性、酒精性或血吸虫病性肝损伤相鉴别。要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全面考虑、综合分析。

(二)预防漏诊和误诊的措施

为降低漏诊和误诊的发生率,提高早期确诊率,应注意以下事宜:①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及时发现肝炎与外科性黄疸不尽相同之处,以便目的明确地进行相应的实验检查,提高临床的诊断水平。②结合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应用现代化技术,如B型超声显像,逆行胰胆管造影(ERCT)、电子计算机体层X线摄影(CT)、磁共振(MR)或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IG)、肝动脉造影等检查技术,以协助诊断。

总之,如果能将临床的一些细微特征和各种有效的先进技术相结合,综合分析,减少或杜绝漏诊、误诊是有可能的。

四、预后

老年肝炎患者具有重症多、预后差的特点,国内外均有类似报道,其病死率为4%~26%,而非老年组肝炎患者的病死率仅有1%~5%;老年组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高达80%以上,而非老年组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仅40%~50%。

患者死亡原因:以死于感染、肾功能衰竭及出血者为多见。据庄清治报道,老年组重型肝炎患者死亡者中,91%死于感染和出血,而非老年组患者死于出血和感染者仅占46%。

分析其预后差的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老年人的肝脏和其它器官一样,其形态、结构和功能,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变化,如肝脏质量和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胞浆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数量的减少等等。这些变化导致肝脏的再生、储备、解毒能力、蛋白合成能力以及肝糖原、维生素、药物等的代谢功能都有所降低。因此,老年肝炎易发展成重型肝炎,药物治疗效果差,患者病死率高。②老年人的肝血流量明显下降。朱美伦等的研究结果证实此点,并认为老年人的血液粘稠度高、有效循环量不足、微循环功能不良,认为肝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能是影响其病情、病程和转归的因素。③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感染,并发症、夹杂症多,易发生MOF,并且常常危及生命。同时免疫功能不全,可能也是导致易慢性化且疾病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④老年人内环境调节功能差,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因为老年人的脑软化,其耐渴性高,使摄入量不足;加之老年人尿浓缩功能差,心肾功能不全,抗利尿激素过多等诸多因素,故而易发生水及电解质失衡。内环境的紊乱也常常危及患者生命,并可加重肝损伤。⑤老年人反应迟钝,表情淡漠,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忽略,从而延误早期诊断和治疗。⑥老年肝炎药物治疗效果差,易发生不良的药物反应,这也是老年人病死率高的重要因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脏器组织的功能减退,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都会发生量的或质的变化。

五、治疗

目前对病毒性肝炎尚无特效疗法,老年肝炎也不例外。仍是以综合的支持疗法为治疗原则。但老年肝炎患者,除本疾患外,又同时具有心、肝、肾、脑等器官的老化和并发症、夹杂症多等特点,所以,治疗老年肝炎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抓紧检查,提高早期确诊率。在明确诊断之前,不可放松对肝病的综合治疗。②及早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尽可能减少患者的体力消耗,必要时及早补充白蛋白等血液制品,对黄疸深、凝血功能差、症状重的患者,应及早按重型肝炎处理。③对重型肝炎患者,做好心、肺、肝、脑、肾的功能监护工作,发现异常,要及早抢救。必须积极防治夹杂症和并发症,预防MOF的发生。④慎用免疫抑制剂,避免使用有损害心、肝、肾的药物。必须应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时,应密切观察其毒副作用,防止对重要器官发生潜在性损害。⑤注意防治水及电解质紊乱,及时纠正酸碱失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