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代谢试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病毒性肝炎防治手册》第258页(3881字)

一、黄疸指数(Ⅱ)

(一)原理

为利用血清胆红素本身的颜色而进行比色测定的半定量试验,它以1∶10000稀释度的重铬酸钾液的颜色为1U。

(二)正常值

正常人血清中有微量胆红素,黄疸指数为4~6U。

(三)临床意义

7~15U为隐性黄疸,皮肤、巩膜仍无黄染,15U以上为临床黄疸。本法为发现隐性黄疸的良好指标。此项试验不能判断黄疸性质,且可因溶血、进食、脂血症、血中胡萝卜素等而呈假阳性结果。

二、凡登白试验(VDBT)

(一)原理

人血清中的胆红素有游离的与结合的两种。结合胆红素溶于水,能与重氮试剂直接起反应产生重氮色素,故又称直接反应胆红素,游离胆红素不溶于水,在有加速剂(如甲醇或乙醇)时,才能与重氮试剂起反应,故也叫间接反应胆红素。

(二)正常值

正常人的血清直接反应为阴性,间接反应为弱阳性或阴性。

(三)临床意义

溶血性黄疸者直接反应阴性,间接反应强阳性;肝细胞性黄疸者,因其病理变化不同而呈不同的反应,多数为直接双相反应,间接反应阳性;阻塞性黄疸为直接反应阳性,多数为直接即刻阳性反应。

三、血清1min胆红素测定(S′B)

(一)原理

胆红素与重氮试剂作用生成重氮色素,以咖啡因、苯甲酸等作为加速剂,在重氮作用后加入碱性溶液,使重氮胆红素在碱性条件下呈现出绿色,可提高灵敏度。与同样处理的标准管比色,可计算出血清胆红素的含量。1min胆红素在加入重氮试剂后立即混合记录时间,准确1min加入维生素C溶液中止重氮化反应,在碱性条件下比色读取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浓度。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差为非结合胆红素,1min胆红素测得的是结合胆红素。

(二)正常参考值

1min胆红素1.71~7μmol/L,总胆红素1.71~17.1μmol/L。

(三)临床意义

1.诊断非结合胆红素增高的疾病 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恶性贫血和铅中毒等。此类黄疸者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增高,1min胆红素浓度基本正常,SB/TB比值小于20%。而在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者,1min胆红素所占比例常在40%~60%以上,故有助于诊断以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特征的疾病。但如总胆红素甚低,则测定1min胆红素常不够准确。

2.早期诊断某些肝胆疾病 有时血清1min胆红素升高(>7μmol/L),而总胆红素正常,可见于病毒性肝炎疸前期患者或无黄疸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变、胆道部分阻塞和肝癌患者。有些病例在总胆红素恢复正常后,1min胆红素仍可持续增高。

3.协助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在理论上,肝细胞性黄疸者,1min胆红素在总胆红素中所占有比例低于阻塞性黄疸者,在鉴别诊断上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应注意,两类黄疸之间有大量重叠,故SB鉴别黄疸类型有其局限性。

四、血清总胆红素测定(TB)

(一)原理

血清中结合胆红素与欧立区氏重氮试剂偶氮化后,即产生紫红色之偶氮胆红素,此称为直接反应。非结合胆红素与欧立区氏试剂接触后不立即显色,必须加入乙醇或甲醇或苯甲酸钠-尿素溶液后开始显紫红色,称间接反应。此项检查比黄疸指数准确。通常是测定血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两种,前者减去后者,大致为游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定量。

(二)正常值

1.71~17.1μmol/L,一般认为大于20.5μmol/L有临床意义。

(三)临床意义

1.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判断预后 血清胆红素测定,对于测知肝细胞损害不是一个灵敏的指标,但对肝脏疾病患者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者常反映有较严重的肝细胞损害。总胆红素定量长期异常,则提示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如黄疸短期内急骤加重,则表示病情危重,需密切观察病情;急性酒精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大于8.6μmol/L,提示预后恶劣;肝细胞损害常反映胆红素升高,但也不全如此,如暴发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可仅中度升高,少数亚急性肝炎病例可无黄疸出现。胆汁淤积性肝炎患者,尽管肝细胞受累较轻,血清胆红素却可甚高。肝炎患者合并溶血时,血清胆红素又往往超过预期的数值。

2.了解有无黄疸及黄疸深度、演变过程 患者有黄疸时,其血清胆红素均增高,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可帮助判断黄疸的类型。

3.TB对肝功异常不敏感 由于肝脏处理胆红素的潜力很大,且影响TB的因素很多,因此TB不是肝功能异常的敏感指标,也不能正确反映肝损害程度。

五、尿胆红素定性试验(UBIL)

(一)原理

尿中胆红素与钡盐结合,可被氧化剂(Fouchet试剂)氧化成绿色胆绿素。

(二)正常值

阴性反应。正常人血中含少量胆红素,主要为游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难溶于水,故不易由肾脏排出。因此尿中无胆红素存在,所以反应呈阴性。

(三)临床意义

(1)在怀疑有黄疸的病例,本试验可立即得到结果,为迅速简便的肝胆疾病筛选试验。

(2)急性病毒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的患者,在血清胆红素甚至1min胆红素升高前,尿中即可查到胆红素,比尿胆原出现还早,故可用于早期诊断。在肝炎恢复期患者,尿胆红素可在黄疸完全消退前即消失,有助于对预后的判断。

(3)黄疸病例,若尿中胆红素阴性,提示为非结合胆红素血症(非胆汁性黄疸),因为只有结合胆红素才能经尿排泄。

(4)将纯粹溶血性黄疸与其他类型黄疸作出鉴别,溶血性黄疸者尿胆红素呈阴性反应,阻塞性黄疸者尿胆红素呈阳性反应,肝细胞性黄疸者亦呈阳性反应。

六、尿内尿胆原测定(UU)

(一)原理

尿胆原在酸性溶液中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发生醛化反应而生成红色化合物,醛化反应与尿胆原所含吡咯环有关。

(二)正常值

正常人尿中仅含少量尿胆原,只在1∶10稀释时呈阳性,若1∶20稀释呈阳性则有临床意义。定量测定约1~4mg/24h。

(三)临床意义

尿胆原超过正常含量常见于肝实质性疾病患者,如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患者,由于肝功能障碍,肝脏不能及时利用尿胆原,故尿内尿胆原明显增加;黄疸出现以后,由于肝内不同程度阻塞,胆汁向肠道排泄减少,尿中尿胆原含量减少甚至消失,在黄疸消退以后,肝功能仍有障碍者,尿内尿胆原又复增加,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其尿内尿胆原随之正常。这种起伏变化,称为“肝炎型双峰曲线”。无黄疸型肝炎、肝硬变和溶血性黄疸患者,尿胆原亦常增加。梗阻性黄疸者尿内尿胆原持续阳性,提示为恶性胆道梗阻。一般认为,尿内尿胆原测定反映肝实质损害,而在胆道梗阻和重症肝细胞性黄疸患者,尿内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七、尿胆素测定(UBIL)

(一)原理

尿液加入碘,使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尿胆素与锌离子形成绿色荧光复合物。

(二)正常值

UBIL测定尿胆素阴性。

(三)临床意义

同尿胆原测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