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焊接时的问题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焊接技术手册》第716页(1890字)

焊接是一个加热或/和加压过程,鉴于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焊接时很可能会存在以下问题:

1.界面反应

大部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与界面之间在高温下会发生交互作用(即界面反应),在界面上生成脆性化合物,降低复合材料的性能。A12O3颗粒或短纤维在任何温度下均不会与Al发生反应,因此属于化学相容性较好的复合材料。固态Al中SiC不与Al发生反应,但在液态Al中,SiC粒子与Al会发生如下反应:

4Al(液)+3SiC(固)→Al4C3(固)+Si(固)

该反应的自由能为[10]

ΔG=11390-12.06TlnT+8.92×10-3T2+7.53×10-4T-1+2.15T+3RTlna[si]

式中,a[Si]为Si在液态Al中的活度。

该反应不仅消耗了复合材料中的SiC增强相,而且生成的脆性相Al4C3使接头显着脆化。此外,Al4C3还会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乙炔,在潮湿的环境中接头易发生低应力腐蚀开裂。因此,防止界面反应是这类复合材料焊接的首要问题。

防止或减轻界面反应的方法有:

(1)采用含Si量较高的Al合金作基体或采用含Si量高的焊丝作填充金属,以提高熔池中的含Si量。由反应自由能公式,Si的活度增大时,反应的驱动力(-ΔG)减小,界面反应减弱甚至被抑制。

(2)采用低热输入的焊接方法,严格控制热输入,降低熔池的温度并缩短液态Al与SiC的接触时间。

(3)增大坡口尺寸,减少从母材进入熔池中的SiC量。

(4)也可采用一些特殊的填充金属,其中应含有与C的结合能力比Al与C的结合能力强,而且不生成有害碳化物的活性元素,例如Ti。当熔池中含Ti时,Ti将取代Al与SiC反应生成TiC质点,这不仅对性能无害而且还能起强化相的作用。

Al2O3/Al、B4C/Al等复合材料的界面较稳定,一般不易发生界面反应。

2.增强相的偏聚

粒子增强型复合材料在重熔后,增强相粒子易发生偏聚,如果随后的冷却速度较慢,粒子又被前进中的液/固界面所推移,致使焊缝中的粒子分布不均匀,降低了粒子的增强效率。

3.熔池的黏度大、流动性差

复合材料熔池中存在未熔化的增强相,这大大增加了熔池的黏度,降低了熔池金属的流动性,不但影响了熔池中的传热和传质过程,还增大了气孔、裂纹、未熔合和未焊透等缺陷的敏感性。通过采用高Si焊丝或加大坡口尺寸(减少熔池中SiC或Al2O3增强相的含量)可改善熔池的流动性,此外,采用高Si焊丝还可改善熔池金属对SiC颗粒的润湿性。采用高Mg焊丝有利于改善熔池金属对Al2O3的润湿作用,并能防止颗粒集聚。

4.气孔、结晶裂纹的敏感性大

由于熔池金属黏度大,气体难以逸出。而且金属基复合材料,特别是用粉末冶金法制造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含氢量较高,一般比基体金属高几倍。因此,焊缝及热影响区的气孔敏感性很高。为了避免气孔,一般需在焊前对材料进行真空除气处理。

由于基体金属的结晶前沿对颗粒的推移作用,结晶最后阶段的液态金属中的SiC颗粒含量较大,流动性很差,因此易于产生结晶裂纹。此外,焊缝与母材的热膨胀系数不同,焊缝中的残余应力较大,这进一步加重了结晶裂纹的敏感性。

5.接头区的不连续性

目前尚无复合材料专用焊丝,电弧焊时一般沿用基体金属用焊丝,这使焊缝中增强相的含量大大下降,破坏了材料的连续性,即使是避免了上述几个问题,也难以实现等强焊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