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足太阳膀胱经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46页(2086字)

【循行分布与所过腧穴、交会经脉】

膀胱足太阳的经脉:起于内眼角的睛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蹻脉之会)穴,上承手太阳经的脉气,过本经的攒竹穴,上额,交督脉、足阳明于神庭(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穴,折回本经的眉冲穴,向外交足少阳、阳维脉于头临泣(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穴,回经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等穴,上至巅顶,再交督脉于百会(督脉、足太阳之会)穴。

它的支脉:从巅顶百会穴抵耳上角,会足少阳于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均足太阳、少阳之会)等穴。

它直行的主干:再从通天后行,历络郄、玉枕二穴,交督脉于脑户(督脉、足太阳之会)穴,入络于脑,再经督脉的风府(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穴而会阳维脉,折返本经,经项部的天柱穴而分二支下行:内行者沿肩胛骨内侧,先在督脉的大椎(督脉、手足三阳之会)穴交会诸阳经,再过督脉的陶道(督脉、足太阳之会)穴,折回本经,挟脊两旁,在大杼(督脉别络,手足太阳之会)穴会督脉与手太阳经,在风门穴(督脉、足太阳之会)再会督脉而下行,经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在肾俞处入络肾脏,下属膀胱。再从肾俞直下,经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而为背部第二行腧穴。另一支从腰中下行,挟脊两旁过上髎(足太阳、少阳之络)会足少阳,经次髎,在中髎(足厥阴、少阳所结)、下髎(足太阳、厥阴、少阳所结)结会足厥阴、足少阳,历会阳穴,贯穿臀部,循股后,过承扶、殷门、浮郄穴而进入腘窝中的委阳、委中穴。

外行的支脉:从天柱穴下行,在肩胛骨内侧,行于内行者之外,通过肩胛内缘,在附分(手足太阳之会)穴会手太阳经,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等穴,经过髀枢(髋关节)在环跳(足太阳、少阳之会)穴会足少阳经,从股后下行与前面的经脉在腘窝中会合于委中穴。下行贯过腓肠肌(踹),经合阳、承筋、承山,经飞扬,在跗阳(阳蹻之郄)会阳蹻脉,出外踝后方,历昆仑穴,过仆参(足太阳、阳蹻之会)穴再会阳蹻脉,经申脉(阳蹻所生)而生阳蹻脉,沿京骨(第五跖骨粗隆),历金门(阳维脉所别属)而为阳维脉之起始穴,沿京骨、束骨、通谷等穴,到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本经脉气还从委中穴合入于膀胱;从委阳穴合入于三焦(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本经循行分布,见表2-30。

表2-30 本经循行所过腧穴表

【病候分类与析解】

1.病候分类 见表2-31。

表2-31 足太阳膀胱经病候分类表

2.析解

(1)本外经病

冲头痛,头囟痛:本经之脉,上额交巅,脉气变动,厥而上冲,清空受扰而痛;经脉有病,气血瘀滞,则头囟部经脉所过处作痛。

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趾不用:本经之脉别下项,挟脊抵腰中,过髀枢,合腘中,贯踹内,循足外,抵小趾外侧。脉气厥逆而动,气血错乱,乱于上部故疼剧烈,如拔如折如结如裂,皆痛甚而所致。脉病气血壅滞,脉中血少,故虽痛而不甚,脉气壅塞,卫阳不布,故小趾不用。

(2)有关器官病

目似脱,目黄:本经之脉起于目内眦,脉气厥而冲逆,故目痛甚如脱,脉病邪热内郁,熏蒸而目现黄色。

泪出:脉病泪液无气固涩,故泪自出。

鼽衄:脉起于鼻,左右相交于頞中,脉病气不足,则鼻流清涕,脉有郁火,血络伤则衄血。

痔:本经之经别,下尻五寸,别入于肛,脉病气血不行,瘀血浊气,留注肛门而为痔疾。

(3)其他病

疟:邪中太阳,阴阳交争,而为疟。太阳者,寒水之脏,疟邪入经,热少寒多,是谓寒疟,或称太阳疟。

狂癫:本经从巅直络脑,邪入阳分,阳气相并,重阳而为狂,邪入阴分,阴气相并,重阴而为癫。

上一篇:足少阴肾经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