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足少阳胆经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53页(2404字)

【循行分布与所过腧穴、交会经脉】

胆足少阳的经脉:起于外眼角的瞳子髎(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穴,上承手少阳经的脉气,上行到头部额角,会足阳明于该经的头维(足少阳、阳明之会)穴,过本经的颔厌、悬颅、悬厘(均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与手少阳、足阳明相会,至曲鬓(足太阳、足少阳之会)穴会足太阳经,交手太阳、少阳于耳和髎(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再于角孙(手足少阳之会)穴会手少阳经,经率谷(足太阳、少阳之会)而会足太阳经,下耳后,过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均足太阳、少阳之会)仍会足太阳经,折前至本神、阳白(均足少阳、阳维之会)而会阳维脉,至头临泣(足太阳、少阳、阳维脉之会)而会足太阳、阳维脉,经本经的目窗、正营、承灵、脑空穴而至风池(均足少阳、阳维之会)穴,再会阳维脉,沿颈旁,行于手少阳之前,到肩上本经的肩井(手足少阳、阳维之会)仍会阳维脉与手少阳,退回来交出手少阳之后,至督脉的大椎(手足三阳、督脉之会)与诸阳经相会。经手太阳的秉风(手太阳、阳明、手足少阳之会)交手少阳与手阳明,前行进入缺盆。

它的支脉:从耳后完骨穴处,经手少阳的翳风(手足少阳之会)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的听会穴,在手太阳的听宫(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穴处会手太阳与手少阳,会足阳明经于下关(足阳明、少阳之会)穴,到外眼角后。

另一支脉:从外眼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经,到达眼下,下过颊车(下颔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进入体腔胸中,贯穿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腑,沿着胸胁的里边,出于气街(腹股沟)处,绕过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

它的主直干脉:从缺盆下向腋下,过渊液、辄筋穴,会手厥阴、足厥阴于天池(手足厥阴、足少阳之会),沿胸侧,过季胁经日月(足太阴、少阳、阳维之会)穴而会足太阴与阳维脉,抵足厥阴的章门(足厥阴、少阳之会)穴,回过本经的京门穴,在带脉、五枢、维道(均带脉、足少阳之会)交会带脉,又在居髎(阳蹻、足少阳之会)穴会阳蹻脉,折向骶部结合足太阳于上髎(足太阳、少阳之络)、中髎(足厥阴、少阳所结)、下髎(足太阳、厥阴、少阳所结),下向髋关节与前面的支脉会合。沿大腿外侧,经风市、中渎穴,出膝关节外侧的膝阳关穴,下向外辅骨(腓骨小头)前的阳陵泉穴,过阳交(阳维之郄)而会阳维脉,经外丘、光明穴,直下到绝骨(腓骨下段)端的阳辅、悬钟穴,下出外踝之前的丘墟穴,沿足背进入第四趾与小趾之间,过足临泣、地五会、侠溪穴,而到足窍阴穴。

它的支脉:从足背部足临泣穴别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大趾歧骨内(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毛部,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本经脉气还从阳陵泉穴合入胆腑(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本经循行分布,见表2-38。

表2-38 本经循行所过腧穴表

【病候分类与析解】

1.病候分类 见表2-39。

表2-39 足少阳胆经病候分类表

2.析解

(1)本外经病

胸胁痛,不能转侧,足外反热:本经之脉循胸,过季胁,至足部循行于足外侧。脉气变动,气血不通,发生胸胁疼痛,痛甚则不能转侧。少阳为多气之经,性属阳木,木气主升,阳气厥逆,足外侧灼热,故称阳厥。

颔肿,缺盆中痛,腋中肿,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皆痛,小趾次趾不用:本经之脉,下颊车,下颈,合于缺盆,下胸中,循胁里,横入髀厌中,出膝外廉,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入小趾次趾之间。脉病气血不和,经气壅滞,故循脉所过皆痛,卫气不达,故小趾次趾不用。

刀侠瘿:是一种外科病,生在腋下,气血壅滞,凝结而成此症。

(2)本脏(腑)病

口苦:胆汁味苦,脉气动乱,厥而上逆,胆腑之气郁滞,胆汁外泄,故而口苦。

善太息:木曰曲直,性喜条达,经脉气乱,胆气不舒,郁闷胸中,所以经常叹息。

(3)有关器官病

目锐眦痛:本经之脉起于目锐眦,脉病气伤,不通则痛。

(4)其他病

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肝胆为表里,肝主藏血,胆木气郁,肝失疏泄,以致气血不能滋荣全身,而见面部灰暗如蒙尘埃,身体皮肤失去润泽。

头痛:本脉上抵头角,故脉病而为侧头部痛。

汗出,振寒,疟:少阳居三阳之中,属半表半里,脉病阴与阳争,若阳气偏胜,则生热而汗出;若阴气有余,则振寒而战栗;阴阳交争,则寒热往来,发而为疟。

诸节皆痛:本经主骨,邪犯骨节,故诸节皆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