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调整虚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97页(875字)

针灸、按摩、气功等方法所以能防病治病,是基于经络具有调整虚实的功能。《内经》说:“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即运用针灸等法要讲究“调气”,要明了经络的通路。针刺中的“得气”和“行气”现象是经络传导感应功能的表现。前面已经提到,经络中的原气、宗气、营气、卫气可概称为“经气”(经络之气),这是将“经”与“气”紧密结合说明经络的多种功能,经气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现象又概括地叫做“神气”。“神”在中医学中概括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现象,也可理解为人体各器官组织进行生命活动的功能表现。道藏《黄庭经》中有“泥丸百节皆有神”的认识,并说:“心主乃一身之君,万神为之听命焉”,“头有九宫,脑有九瓣,……各有神以主之。”这也提示了人体各部都有“神”的活动,而心所藏之神为诸神之主,即各部神气活动都必须依靠心的活动才能体现。脑的不同部位的神气活动也都不一样,脑为元神之府,则是人体各部生命活动现象--各部“神气”活动的总和。

《灵枢·本神》中说:“脉舍神”,明莳注称:“脉则为神之舍”。《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也将十二经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腧穴称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所。从“脉舍神”的意义来理解,可见经络与神气活动是直接结合在一起的。

经络在正常情况下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在疾病情况下则反映出各种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胜的虚实证候,而运用针灸等法以“调气”、“治神”,在于扶正祛邪使正常的功能状态得以回复。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是以其协调阴阳作用为基础的,针灸等法就是通过适当的穴位和运用适量的刺激方法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使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关于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临床上有许多事实可供证明。例如:脾气虚面色萎黄,神疲懒言,腹胀纳少,取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及脾的俞穴、募穴为主,针用补法;心火上炎证见心烦不眠,口舌生疮,小便赤少等,取手少阴、手厥阴、足太阳经穴及小肠经下合穴为主,针用泻法,或三棱针刺血以治之。

上一篇:抗御病邪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