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经络的病理变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98页(1187字)

《素问·调经论篇》指出:“十二经脉皆生其病”。提示任何经络均可以发生病理变化。鉴于经络有运行气血的功能,即“脉气”或“经气”。如果脉气的正常运行受到障碍,就是所谓的“经气变动”,则经络本身就会发生病理变化。经气变动主要有壅滞、动乱、厥逆和终绝。

1.壅滞 经气的壅滞即气血受外邪或内伤的影响而壅塞不通,运行阻滞。《灵枢·贼风》云:“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猝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凝结。”《素问·举痛论篇》亦有:“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的记载。对于脉气壅滞的治疗可遵循以下原则:针以开导之(导气手法),血实宜决之(泻血),致气以温之(温针、灸熨)。

2.动乱 所谓经气的动乱,是指经气运行失其常度而发生妄动,甚则发生气血的“相并”或“易居”。《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夫邪之入于脉也,……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正是经气妄动的写照。“相并”即“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易居”即“阳入阴分,阴出阳分,相易而居,成其病也。推原所由,或因荣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或因卫气衰少而荣气外溢,故令血气不守其位。”

3.厥逆 厥即逆的意思,经气厥逆就是经脉之气运行逆乱的一类病理变化,也可理解为经气变动的发展。经络运行气血,包括了营气和卫气,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各有一定的常度,此即“营卫相随”。如果脉气受邪气激惹而发生变动,营卫的运行丧失了正常的规律,严重时甚至发生“营气循脉”、“卫气逆脉”的逆乱情况。《灵枢·经脉》中称手太阴、手少阴的是动病为“臂厥”,足太阳的是动病为“踝厥”,足阳明的是动病为“骭厥”,足少阳的是动病为“阳厥”,就是典型的例子。经气逆乱的结果,导致经络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等功能的紊乱,从而出现一系列有关脏腑的病理变化。

4.终绝 所谓终绝,就是衰竭的意思。经脉本身的病变或有关内脏严重的疾病,均会引致经络之气衰枯而终绝,《内经》中称此为“十二经之所败”。经气的终绝可以单一出现。经气终绝的结果,必然导致气血运行和阴阳协调功能的丧失。最后“气先死于外,而后脏腑绝于内,”出现整体性的脏腑经络之气终绝,而转归为死亡。所以经气的终绝是经络病变过程中一种极其严重的变化。

上一篇:反映症候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