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胆石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37页(1331字)

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泛指胆囊、胆总管、肝管及肝内胆管等胆道系统的结石。胆石形成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蛔虫与华支睾吸虫对结石形成的作用已肯定,脂肪代谢障碍仍是重要的因素。胆石按所含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三类,我国以胆色素结石为多见。

【诊断要点】

(1)胆石症可反复发作,有的可持续数十年之久。临床表现决定于胆石的位置、大小、有无阻塞和炎症等。急性发作期可有剧烈胆绞痛,或伴黄疸和发热;间歇期常有不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不规则的上腹痛和胃肠功能紊乱。如此种疼痛常发生在脂肪餐后,则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此外,尚可有食欲不振、上腹饱满、嗳气、泛酸、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2)右上腹胆囊区有触痛。

(3)超声检查常可提示胆石的诊断,X线检查对胆石症的诊断也有意义。含钙质的胆石在X线平片上呈不透X线的阴影;胆道造影可发现胆囊与胆总管内透X线的结石影像。

【治疗】

1.体针 取穴:(1)肝俞、期门(右)、阳陵泉、丘墟;(2)胆俞、日月(右)、胆囊穴、太冲。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气滞加内关、公孙;湿热重加外关、大椎、曲池;火毒炽盛加大椎、十宣、水沟、关元。方法:针刺得气后间歇运针,留针时间视病情需要而定,一般为20-30分钟,病重者可达1小时以上,亦可用电针治疗。发作期每日针1-2次,间歇期隔日针刺1次。

2.水针 取穴:胆俞、中脘、足三里、胆囊穴,每次选1-2穴。方法:每穴注射当归液或红花液3毫升,或10%葡萄糖5毫升,每日1次。

3.耳针 取穴:交感、神门、胆、肝、十二指肠,选反应明显的2-3穴。方法: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2次。或采用压丸法,每日自行按压3-5次。两耳穴位交替应用,3-5天换丸1次。

【现代临床举例】

吕氏治疗胆石症26例,取右侧期门、日月,针刺加电针,经1-3次治疗,基本痊愈16例,显效8例,无效2例。(吕章,中国针灸,1996;(2):8)

【备注】

(1)胆石症在中医学属“胁痛”、“腹痛”、“黄疸”、“胆胀”、“癖黄”、“结胸发黄”等范畴。

(2)针刺治疗胆石症的疗效,一般以肝胆管结石,直径在1厘米以下者较好;胆囊结石或直径超过1厘米的肝胆管结石疗效较差。

(3)轻症可单独使用针刺治疗,也可结合应用药物,但对合并感染或重症者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上一篇:胃炎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