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共济失调
书籍:中国针灸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80页(977字)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有脊髓型、小脑型、橄榄桥脑小脑型之分。
【诊断要点】
(1)起病呈缓慢进展型,常有家族史。脊髓型以儿童为主,小脑型及橄榄桥脑小脑型多成年后发病。
(2)四肢无力,步态不稳常跌倒。两上肢可有震颤,两下肢常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言语构音困难,眼球震颤,昂白氏征阳性。
(3)CT或MRI检查可见小脑或及桥脑萎缩。
【治疗】
1.头针 取穴:平衡区、视区、舞蹈震颤区。方法:针刺后用电针刺激30分钟,用规律脉冲波,频率200次/分,隔日治疗1次,2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0日。
2.体针 取穴:哑门、风府、脑户、风池、颈4-6夹脊、肝俞、脾俞、肾俞、关元、气海、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方法:穴位分俯卧位和仰卧位两组交替使用,用补法,温针3壮,每日或隔日取1组穴位治疗。2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0日。
【现代临床举例】
(1)钱氏取头针视区、平衡区、舞蹈震颤区,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取得疗效。(钱轶显,浙江中医杂志,1984;(4):153)
(2)邢氏等治疗小脑型共济失调,取膻中、内关、四弯、足三里、三阴交、心俞、肾俞穴,点刺放血拔罐,取得良好疗效。(邢儒伶等,山东中医杂志,1999;(6)::264)
【备注】
(1)本病多有遗传史,针灸仅能减轻症状。
(2)本病在中医中属“虚劳”范畴。
(3)注意护理,防止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