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瘿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405页(2080字)

颈前部喉结旁肿大,皮色正常者为瘿病,与现代医学中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相关。

【发病因素】

(1)正气不足,外邪乘虚侵入,结聚于经络脏腑,而致气滞血瘀痰凝。

(2)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气与痰瘀搏结于颈而成。

【辨证分型】

颈部粗大,漫肿或结块,皮色不变,逐渐增大,伴有两手震颤,胸脘气闷,心悸气促,眼球突出,烦躁善怒,舌红苔薄,脉弦数或弦滑。

【治疗】

治则:理气解郁,化痰软坚,通经活血。

1.体针 取穴:气瘿、行间、阳辅、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列缺、合谷。心悸气促加郄门、内关;手颤加阳陵泉;突眼者加上天柱、睛明。方法:气瘿穴在颈前相当于水突穴部位,根据甲状腺肿块大小可稍有改变,可用齐刺法;睛明、上天柱采用徐入徐出的导气法,使针感到达眼区。肢体部穴位用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灸法 取穴:天突、膻中、大椎、气舍、天府。方法:隔姜灸,隔日1次,30次为一疗程。天突、膻中各灸7壮,其他穴位各灸18壮。适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

3.耳针 取穴:颈、内分泌、皮质下、甲状腺、神门、交感、肝、心、肾。方法:酌取3-5穴,针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或用耳压法。

【现代临床举例】

(1)金氏等以针刺气瘿穴为主,配以合谷、列缺,作紧按慢提的补法,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95例。结果基本痊愈17例,显效15例,好转5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7%。(金舒白等,中国针灸,1982;(1):14)

(2)何氏等按中医辨证,将51例甲亢患者分为阴虚火旺与气阴两虚两型,分别治以育阴清火(取间使、神门、三阴交、太冲、太溪、复溜等穴)和益气养阴(取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复溜、照海、关元穴),伴甲状腺肿大加气瘿穴,采用提插补泻手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3个月为一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76.5%,其中病情控制者占43.1%。(何金森等,上海针灸杂志,1983;(2):7)

(3)何氏等还观察到,采用针刺与抗甲状腺药(他巴唑)结合治疗甲亢,具有疗效高、疗程短、副反应少、复发率低等优点。以此法观察病人33例,总有效率达93.9%;且发现,在针刺的作用下,配以大、中、小3种不同剂量他巴唑时,其疗效、副反应、复发率等并非按他巴唑剂量大小而变化,所以在针药结合治疗甲亢时,用临床非常规施治量的小剂量他巴唑配合针刺,也能获得满意疗效。(何金森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4):11)

【古代文献选录】

《千金要方》卷二十四:“瘿,灸天瞿三百壮,横三间寸灸之。”“瘿,灸中封随年壮。”

《千金翼方》卷二十八:“灸瘿法……又灸大椎,横三间寸灸之。”

《外台秘要》卷二十三:“灸瘿法:灸耳后发际,有一阴骨,骨间有一小穴,亦有动脉,准前灸,大效。”

《针灸聚英·百证赋》:“瘿气须求浮白。”

《古今医统》卷六十七:“臑会、天府、冲阳、气舍,以上穴治瘿瘤,并灸。”

《类经图翼》十一卷:“瘿瘤:肩髃、天突、通天、风池(百壮)、大椎、气舍(灸五壮)、云门、臂臑、臑会(五壮)、天府(五七壮)、曲池、中封、冲阳(三壮)。”

【备注】

(1)针灸治疗本病有效,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配合小剂量抗甲状腺药,能提高疗效;对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应结合内服碘剂,以增加疗效。

(2)甲状腺显着肿大,发生压迫症状者,如针刺、药物不能迅速取效,可考虑手术。

(3)如患者出现高热、呕吐、黄疸、极度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症状时,为甲亢危象,应考虑中西医结合抢救。

上一篇:消渴 下一篇:强迫性神经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