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434页(1807字)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上,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主要是指坐骨神经炎,与口及上呼吸道感染和受寒有关。继发性是由坐骨神经通路中其邻近组织病变的刺激或压迫引起,可有根性和干性之分。根性主要是由椎管内组织引起;干性主要由骶髂关节、髋关节、臀部肌肉等组织引起。主要原因是腰椎间盘突出、肿瘤、炎症、外伤等。
【诊断要点】
(1)坐骨神经炎多为急性起病,常先为腰痛,数日后即出现坐骨神经通路的剧烈疼痛。疼痛呈烧灼样和刀刺样,夜间更剧,沿坐骨神经通路上有明显压痛。
(2)根性坐骨神经痛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典型的疼痛是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及大腿后面、腘窝、小腿后外侧放射。咳嗽、喷嚏、用力排便时疼痛加剧。病变水平的棘突或横突处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颏胸试验阳性。
(3)干性坐骨神经痛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疼痛部位主要沿坐骨神经通路,腰部症状不明显。坐骨孔点、转子点、腘点、腓点压痛明显。腓肠肌中点处常有肌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小腿外侧和足背部可有感觉减退。
【治疗】
1.体针 取穴:肾俞、大肠俞、腰3-5夹脊秩边、环跳、承扶、委中、承山、昆仑、风市、阳陵泉。方法:对根性坐骨神经痛以腰骶部穴位为主,加拔罐;对干性坐骨神经痛以坐骨神经干通路上的穴位为主,加温针。疼痛沿下肢后侧放射者,宜取膀胱经穴,疼痛沿下肢外侧放射者,宜取胆经穴。针刺时以有放射样感应为佳,急性期每日1次,症状缓解后隔日1次,疼痛剧烈者可加用电针。
2.水针 对疼痛剧烈者或病程迁延者较好。取穴:肾俞、腰4-5夹脊、居髎、环跳、殷门、委中、天应。方法:药用丹皮酚、红花、威灵仙或当归,10%葡萄糖、维生素B1、维生素B12,1%普鲁卡因注射液。每次选2-4穴,臀部穴位每次可注入8-10毫升,其他穴位每次注入2-3毫升,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刺络拔罐 取穴:腰痛取肾俞、大肠俞、上髎、次髎、秩边、环跳;下肢痛取承扶、殷门、委阳、委中、阳陵泉、绝骨、昆仑。方法:每次取2-3穴,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出血,随即拔罐约3-5分钟,隔1周再进行第2次。若疼痛尚未缓解,间隔2-3天再刺,5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休息半月后可再刺。
4.耳针 取穴:坐骨神经、腰椎、骶椎、臀、膝、踝、肾、盆腔、神门。方法:每次选用2-3穴,予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隔5分钟捻转1次或加脉冲电刺激,亦可用埋针法以胶布固定,2小时左右按压1次,1-7天将针取下。
5.埋线 取穴:肾俞、环跳、承扶、殷门、风市、足三里、阳陵泉、承山。方法:每次选穴3-4个,交替使用,1周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
【现代临床举例】
(1)江氏治疗本症318例,对原发性者以针刺秩边为主,继发性者以夹脊穴为主,共治愈249例,显效53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江有源,中医杂志,1979;(8):24)
(2)戚氏以大肠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小肠俞为主,配合膀胱经或胆经不同配穴,共治疗145例,总有效率为95.7%。(戚丽宜等,中国针灸,1984;(5):7)
【备注】
(1)针灸对原发性本症效果良好;对于继发性本症亦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但必须结合对因治疗。
(2)本症在中医属“痹证”范畴,可参阅相关章节。
(3)在急性期应注意卧床休息,并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