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痔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451页(2282字)

痔疮是齿线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曲张而引起的静脉团块,表现为肛门肿痛、瘙痒、流水、出血等。根据痔核所在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发病因素】

(1)久坐久立,负重远行,气血不调,瘀血结滞肛门。

(2)饮食失调,嗜食辛辣甘肥,湿热瘀滞。

(3)泻痢日久,或长期便秘,肛肠气血不调,络脉瘀阻。

(4)劳倦体虚,多产难产,气虚下陷。

【辨证分型】

(1)湿热瘀滞 便时有物脱出,滴血,肛门坠胀或灼热,大便困难,里急后重,可伴腹胀纳呆,身重困倦,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2)气虚下陷 便时有物脱出,便后需手回纳,肛门下坠,排便无力,气短懒言,食少乏力,舌淡胖苔薄白,脉弱。

【治疗】

治则:活血祛瘀,疏导经气。湿热瘀滞者兼清热利湿,气虚下陷者兼益气升陷。

1.体针 取穴:大肠俞、长强、会阳、承山。湿热瘀滞配二白穴;气虚下陷配百会、气海、关元俞。方法:根据虚实不同施以提插捻转手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灸法 取穴:百会、神阙、关元俞。方法:艾条熏灸或隔饼灸,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此法适宜于气虚下陷者。

3.挑治 取穴:于第七胸椎两侧至腰骶部范围内寻找红色丘疹,即为痔点。方法:每次选一痔点挑治,用三棱针挑破,并挤出血珠或黏液,每周1次。

4.耳针 取穴:肛门、直肠、大肠、交感、神门、皮质下。方法:每次酌选2-3穴,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5.刺血 取穴:龈交。方法: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现代临床举例】

(1)丁氏等针刺二白穴(位于间使与郄门间,一在两筋内,一在筋外桡侧),以三退一进的泻法为主,进针1寸深,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5分钟捻转1次。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结果99例中,治愈64例,有效35例。针刺1周见效者占81%。(丁道伍等,中国针灸,1985;(1):11)

(2)赵氏用针刺承山穴对痔疮疼痛进行镇痛效果观察。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一手托患者足跟,另一手用0.45毫米×50毫米毫针,于承山穴处快速进针约1.5寸,作强刺激捻转,每分钟约350次,以患者感到痠麻胀样针感向腘窝、小腿、足底部放散,或局部胀痛为度,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结果内痔有效率为100%,外痔为96%,混合痔有效率为96.7%。(赵宝文,中国针灸,1986;6(2):23)

(3)韩氏等以龈交穴割治法治疗本病100例。医者以左手或右手拇食指,翻起被检者上唇,唇内正中与牙龈交界处的系带上有形状不同、大小不等的小滤泡及小白疙瘩。消毒后,用小止血钳将小滤泡或小白疙瘩夹牢,用小剪刀或小手术刀将其剪掉或切除,出血少许即完成整个割治手术。结果治愈64例,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2例。(韩岗等,中国针灸,1986;6(6):19)

(4)卜氏等治疗痔疮30例,选腰阳关作刺络拔罐,取得疗效。(卜彤文等,河北中医药学报,1999;(3):40)

(5)温氏等治疗外痔出血68例,在肛周点刺出血,火针刺痔核,取得疗效。(温进之等,中国针灸,1999;(2):96)

【古代文献选录】

《神应经·肠痔大便部》:“五痔:委中、承山、飞扬、阳辅、复溜、太冲、侠溪、气海、会阴、长强。”“久痔:二白(在掌后四寸)、承山、长强。”

《针灸聚英·肘后歌》:“五痔原因热血作,承山须下病无踪。”

《针灸聚英·百证赋》:“商丘痔瘤而最良。”

《针灸大成·玉歌》:“九般痔漏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呻吟大痛穴为真。”“痔漏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难禁,或痛或痒或下血,二白穴在常中寻。”

【备注】

(1)针灸对本病有镇痛、消炎、止血的功效。

(2)平时少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负重远行,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上一篇:疝气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