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阴挺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492页(1972字)

妇女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或阴道壁膨出。前者为子宫脱垂,后者为阴道壁膨出,统称阴挺,又称“阴菌”、“阴脱”。

【发病因素】

(1)分娩时用力太过,或产后劳动过早,或持续地用一种体位劳动,或长途负重跋涉,或长期便秘努责,或长期咳嗽等,以致脾虚气弱,中气下陷,不能提摄。

(2)素体虚弱,房劳多产,以致胞络损伤,子宫虚冷,摄纳无力,而致下脱。

【辨证分型】

(1)气虚 子宫下移或脱出于阴道口外,劳则加剧,小腹下坠,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虚细。

(2)肾虚 子宫下脱,腰膝痠软,小腹下坠,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

【治疗】

治则:益气补肾,固摄胞宫。

1.体针 取穴:子宫、维道、关元、百会、足三里、三阴交。气虚加气海、中脘、脾俞;肾虚加命门、肾俞。方法:针刺以补法为主,或加艾灸。针腹部穴位时,要求针感到达子宫。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20-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也可加电针,通电10-15分钟。

2.灸法 取穴:百会、气海、关元、三阴交。方法:麦粒灸或间接灸,每穴5-7壮,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3.水针 取穴:维道、脾俞、三阴交、气海、提托。方法:每穴注射当归或补骨脂注射液0.5-1毫升,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4.耳针 取穴:内生殖器、肾、皮质下、交感。方法: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间歇运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现代临床举例】

(1)钱氏以芒针治疗子宫脱垂111例,主穴取维道、维胞、维宫,选配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等,取仰卧位,双腿屈起。进针后沿腹股沟向耻骨联合方向透刺,深度一般在肌层与脂肪层之间。双侧同时进针,捻转的幅度、频率由小到大,由慢到快,以患者能接受为宜。当会阴部或小腹部有明显的抽动感后即可退针,多不留针,主穴轮流交替使用,每次只用1穴,每日1次。结果痊愈90例,显效12例,好转9例。(钱夕伍,江苏中医杂志,1983;4(4):32)

(2)文氏等用针刺久留针治疗子宫脱垂87例,取百会、气海、维道、大赫、足三里和百会、关元、子宫、横骨、太溪,两组交替。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针尖向耻骨联合方向呈45°角斜刺子宫穴、维道、气海;关元、大赫、横骨穴均直刺,以患者阴道及子宫有向上收缩感为度,以捻转补泻法为主。针腹部诸穴得气后,令患者深吸气,收小腹,医者随即将大拇指向前一推,可增强子宫上提感。一般留针2-3小时,对病情轻、病程短、年龄小者留针1-2小时。同时配合重灸百会穴。针刺前必须排尿,治疗后以子宫托固定。其总有效率达92%。(文成泰等,陕西中医,1985;6(3):127)

【古代文献选录】

《医心方》卷二十一:“《经心方》治女人阴挺出方:灸脐中二壮,愈。”

《神应经·阴疝小便部》:“阴挺出:太冲、少府、照海、曲泉。”

《神灸经纶》卷四:“阴挺痒痛:少府,曲泉。”

《针灸集成》卷二:“阴肿挺出:曲骨、大敦、气冲、独阴、阴蹻、昆仑。”“阴挺出:阴蹻、曲骨、曲泉、照海、大敦、太溪三壮。”

【备注】

(1)针灸对轻度子宫脱垂者有较好效果。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负重,针后作胸膝卧式20分钟,坚持作提肛肌锻炼,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以利于本病的恢复。

(2)产后应注意休息,避免过早劳动及长时间站立或下蹲,预防本病发生。

上一篇:阴痒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