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常见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第3页(32023字)

(一)采集临床资料

方法:通过口头询问,或查看患者书面文字资料的方式,了解患者个性特征及精神症状。

内容:主要包括现病史、家族史、个人史及既往史。

现病史:是按时间前后顺序进行采集,包括发病初期及病程各阶段的不同表现,发病的诱因与其相关背景及治疗用药情况。

家族史:需了解患者两系三代以内有无精神疾病的患者和家庭状况、家庭教育状况。

个人史:个人生活经历、个性特征、智力水平、社会适应能力。

既往史:过去有无脑外伤、抽搐、发热、昏迷等病史,有无用药过敏史。

(二)精神状况检查

1.注意事项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要以亲切、耐心、和蔼的态度对待病人,消除医患隔阂。

(2)医生要站在正常人(健康的人)的立场上去了解患者本人及患者所处的环境。

(3)掌握好交谈的时间及所谈内容,抓住中心,避免诱导及暗示。

(4)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非言语表现,如面部表情、情绪反应、动作、行为、姿势等。

(5)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职业特点,可采取适当的言语方式进行交谈,如可以使用由表及里法、由远及近法、借题发挥法、迂回对立法等。

(6)不要对患者所谈内容加以判断与评论,不要随意打断患者谈话。

2.精神状况检查内容

(1)一般常规精神状况检查

①外表:包括体格、体质、发型、装束、衣饰、自我卫生状况,如生活懒散、蓬头垢面,常提示精神分裂症、精神活性药物依赖及痴呆。一个人穿着讲究、注意打扮、浓汝艳抹,多见于躁狂症;如果患者双目视地、有气无力、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常提示抑郁状态。

②面部表情:面部表情的变化可以推测一个人目前的情绪状态,如神采飞扬、趾高气扬,提示躁狂症。

③活动:活动多、不安分、昂首阔步,提示躁狂症;活动少、行动迟缓、反应迟钝,提示抑郁。坐立不安、走来走去,提示焦虑状态。

④交往行为:了解患者与人交往情况,接触主动还是被动,与人合作的情况。痴呆患者一般表现为显着的社交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交场合退缩;躁狂患者倾向于与人交往主动,打破常规,交往过程有头无尾。

⑤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起居能否自理,如自行进食、更衣、清洁等。

(2)言谈与思维:有无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中断、思维破裂、逻辑倒错、语句新作、病理性赘述、持续言语等;是否存在妄想,妄想的种类、内容、性质、出现时间是原发还是继发,系统不系统,荒谬与否,是否存在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

(3)情绪状态:情感活动可以通过主观询问与客观观察两方面来评估,可以通过交谈设法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反应的强弱、持续性和性质来判断,其是否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是否焦虑、恐惧,易激惹,情感倒错,抑郁情绪,有自杀倾向等。

(4)感知觉:有无错觉,错觉种类、内容、出现时间。有无幻觉,幻觉种类、内容、主观条件等,以及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

(5)认知功能:首先检查自我定向力,如姓名、年龄、职业等,然后检查周围定向力,问其对周围是否认识,这是什么地方,现在是什么时间等。是否存在注意力减退、涣散,有无注意力集中方面的困难。

根据定向力、注意力及其他精神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意识障碍及障碍的程度,评估瞬时记忆、近记忆、远记忆的完好程度,是否存在遗忘错构、虚构等症状。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适当提问,了解其智能状况,包括一般常识、专业知识、计算力、理解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必要时进行智能测量。

(6)自知力:医生根据所采集的病史和了解到的信息,以及精神检查所获得的精神症状,有针对性地了解患者对此的认识程度,对整个精神病况做出判断。由此推断患者自知力,并进而推断患者今后在治疗过程中的合作程度。

3.特殊情况下的精神检查

(1)对于不合作的患者的精神检查:患者可能由于过度兴奋、过度抑郁或敌意,而不配合医生检查,医生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得出正确诊断。

①一般状况:可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仪表、接触情况、合作程度,以及饮食、睡眠和生活自理状况等。

②面部表情:是否有呆板、欣快、愉快、忧愁、焦虑等表情,有无凝视、倾听、闭目、恐惧表情,以及对医务人员及亲友的态度和反应。

③言语与行为:有无自言自语,是否缄默,有无模仿言语、持续言语,有无特殊姿势,动作增多、还是减少,有无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有无违拗、被动服从,有无冲动、伤人等行为。对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应避免与其发生冲突,必要时可适当约束,以使患者平静下来。

④意识状态:患者出现神情困惑,言语无条理,行为缺乏目的性,睡眠节律紊乱等,需注意患者是否存在意识障碍,可以通过患者与周围环境接触、感觉阈或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检查瞬时记忆、近记忆、远记忆、遗忘)、思维迟钝、事后遗忘、虚构、错构来判断。

⑤智能:根据记忆、计算、生活常识、理解力、抽象、概括能力来综合判断,智能有无减退。

⑥人格变化:可以通过对发病前的人格评估,进行发病后的人格比较,以明确了解患者人格的变化。

(2)儿童精神检查:

①一般表现:了解患儿生长发育与年龄是否相符,衣着是否与年龄、性别相符,有无呆滞、紧张、畏缩、羞涩、哭闹、离群等表现,是否能生活自理。

②认知活动:了解患儿是否有错觉和幻觉,有无缄默、少语,说话有无条理,有无自言自语,对周围人的看法、注意力能否集中,是否知道父母姓名及工作单位。

③情感活动:有无淡漠、抑郁、焦虑、紧张、恐惧,对亲人有无反应,是否喜欢与人交往,是愿意独立玩耍,还是参加集体活动。

④言语与行为:是否多动或呆坐、呆立,是否伤人、毁物或自伤,有无刻板行为、异常行为,是否吵闹、叫喊、蹦跳等。

(三)常见精神症状及诊断意义

1.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是指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增强,感觉阈值的降低,如感到阳光刺眼,声音刺耳,轻微的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常见于神经衰弱、癔症、绝经期综合征、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感觉减退:是指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的增高,如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感觉缺失)。多见于癔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精神发育迟滞。

(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有某种异常不舒服的感觉,如牵拉、扭转、流动、挤压、气流冲动的感觉。多见于癔症、神经衰弱、抑郁状态、绝经期综合征。

2.知觉障碍 主要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性损害和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1)错觉:是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如将地上的一条绳索看成一条;将馒头看成青蛙。病理性错觉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谵妄状态、意识障碍等。

(2)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相应虚幻的知觉。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可见于各种功能性精神病。

按照幻觉主要涉及的感觉器官不同,临床上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幻听:是指在无声音刺激时却出现声音的知觉体验,可以是机器轰鸣声、流水声、鸟叫声,声音可以模糊,也可以非常清晰、鲜明。幻听多见于所有重性精神疾病中,但持续的言语性幻听常常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②幻视:指没有视觉刺激时而出现视觉形象的体验。幻觉内容多种多样,如简单的光、单个的颜色、单个的物体、复杂的情景性场面,可能鲜明生动。幻视形象可以为恐怖性内容,发生于有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如谵妄状态,在意识清晰时出现的幻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③幻嗅:闻到一些难闻的、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如闻到腐败的尸体气味、化学物品烧焦味、硫磺味、血腥气味,药物气味,常在患者被伤害所致妄想后出现。常见于颞叶癫痫、颞叶器质性损害和精神分裂症。

④幻味:品尝到食物内有某种异常的特殊刺激性味道,因而拒食,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⑤幻触:又称皮肤与黏膜幻觉,感到皮肤或黏膜上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感、蚂蚁行走感、电流通过感、风吹动感、液体流动感、针刺痛感、物体触压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病。

⑥内脏幻觉:指患者体验到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感到扭转、肺扇动、肝破裂、心脏穿孔,并能准确定位,内脏幻觉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或被害妄想伴随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以及更年期精神病。

⑦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能正确认识,但对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认识。

看到物体的形象比实际增大的称作视物显大症;看到外界事物的形象比实际缩小称为视物显小症;看到外界事物扭曲变形称作视物变形症。多见于癫痫、精神分裂症。

3.思维联想障碍

(1)思维奔逸:联想的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说话增多,语速加快,声音洪亮,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挥笔成文。可见于躁狂症,也可见于中毒性精神病等的躁狂状态。

(2)思维迟缓:联想的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联想困难。脑子变笨,反应慢,交谈时言语少,速度缓慢,声音低沉,表达简单。见于抑郁症。

(3)思维贫乏:联想数量的减少,概念贫乏。脑子中空空洞洞,没有什么东西可想。内容单调,回答简单,也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4)思维松弛:思维散漫。指联想内容松散,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外一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表现为患者说话或书写时东拉西扯,回答问题不切题,使检查者感觉交谈困难。

(5)思维破裂: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上下句之间没有联系,变成语句堆积,答非所问,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6)思维不连贯:概念与概念之间失去联系。患者说话没有结构完整的独立句子,词语之间缺少联系。见于酩酊状态、谵妄状态、梦呓状态等。

(7)病理性赘述:思维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进行速度缓慢。回答问题时说话啰唆,拘泥于不重要的细节,拖泥带水,主要见于癫痫及其他器质性脑损害患者,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8)思维黏滞:指联想不易展开,表现出明显的惰性,老是纠缠在同一个问题上。常见于癫痫、痴呆或精神分裂症。

(9)思维中断:患者感觉到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患者说话时突然停顿,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10)模仿言语:刻板地模仿周围其他人的言语。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4.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信念、歪曲的推理、歪曲的判断,患者却坚信不疑,不能被亲身经历或说服教育所动摇,不能通过解释和亲身经历使其消失。

(1)关系妄想:患者坚信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与他不相关的现象均与他有关。如旁人之间的谈话认为是在议论他,别人吐痰是在针对他。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2)被害妄想:毫无根据地坚信别人在迫害他及其家人。迫害的方式多种多样,被跟踪、被诽谤、被隔离。

(3)影响妄想:又称物理影响妄想或被控制感。患者坚信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受到外界特殊东西的干扰与控制。可以是无线电、光波、某种射线,或者为计算机、雷达等特殊仪器,患者体验有强烈的被动性和不自主性,此为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4)嫉妒妄想:患者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与其他异性有不正当的关系。跟踪、监视配偶,拆阅别人写给配偶的信件,检查配偶的衣物,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病,也见于慢性乙醇中毒性精神病和老年器质性精神病。

(5)夸大妄想:患者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能、至高无上的权利、大量的财富,认为自己是宗教领袖,此症状主要见于躁狂和麻痹性痴呆,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6)钟情妄想:患者坚信自己受到某一异性或许多异性的爱恋。当遭到对方拒绝时认为这是在考验他,仍反复纠缠不休。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7)罪恶妄想:称自罪或自责妄想。坚信自己犯有严重的错误。轻者认为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对不起别人,应该受到惩罚,应该判刑,甚至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因而患者采用各种方式来赎罪,见于抑郁症,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8)疑病妄想:患者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因而到处求医。患者反复找医生看病,重复做各种检查也不能消除疑心。常常继发于内感性不适和内脏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9)被洞悉感:称内心被洞悉感或思维被揭露。患者坚信自己的思想未经过言语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就被别人知道了,甚至尽人皆知,闹得满城风雨。

5.注意障碍

(1)注意增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都有增强,注意的紧张性和稳定性都加强,转移困难。如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对环境保持高度的警惕,注意迫害对象的一举一动。此症状见于神经症、妄想型分裂症、更年期抑郁症等。

(2)注意减弱:又称注意迟钝。外界刺激不引起患者的注意,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减弱。注意集中困难,见于躯体疾病后的虚弱状态、意识障碍,以及弥漫性脑损害时。

(3)注意涣散:指主动注意的明显减弱。注意难于集中,保持性差,易于分散。此症状见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多动症。

(4)注意狭窄:指注意范围的显着缩小,主动注意明显减弱。见于意识蒙胧状态和严重痴呆患者。

(5)注意转移:指被动注意明显的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差,容易转移。主要见于躁狂症。

6.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对许久以前发生的、早已遗忘的事件重新回忆起来。病理性记忆增强主要见于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妄想型和妄想性精神患者。

(2)记忆减退:指患者对既往经历的重大事件难以回忆,表现为一切新印象转瞬既逝。近记忆减退为主。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也可见于神经衰弱和正常老年人。

(3)遗忘:是指患者对某一段时间的经历或重大事件记忆的缺失。

①顺行性遗忘:指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不能回忆。遗忘的产生是由于意识障碍而导致记忆障碍,不能感知外界事物和经历。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

②逆行性遗忘:指患者对紧接疾病发生以前一段时间的经历也不能回忆。遗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事件的强烈干扰,而影响记忆痕迹的保持和回忆。主要见于脑外伤或其他脑器质性精神病。

③进行性遗忘:指记忆的丧失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而不仅仅是存在某一时间阶段的回忆缺失。它多与痴呆的发展相伴随,主要见于老年性痴呆等慢性进行发展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④心因性遗忘:指对过去某一阶段的经历不能回忆。主要见于癔症和反应性精神病,其发生与强烈的精神因素有关,遗忘的内容与某些痛苦体验存在明显的联系。也可以是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一件重要事件的遗忘,这称为选择性遗忘。

(4)错构:指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常见于老年性、动脉硬化性和乙醇中毒性精神障碍。

(5)虚构:以虚构的事实来填补已遗忘的那一段记忆空白。常有严重的记忆障碍,自己虚构的情节也不能在记忆中保持,每次复述时内容都有变化,且受暗示的影响而变化。多见于痴呆。

7.智能障碍

(1)精神发育迟滞:常见于18岁以前,又称智力低下。个体在发育成熟以前,各种原因造成大脑损害或功能障碍,致使智力发展低于正常同龄儿童水平。临床表现主要为智力障碍和社会适应能力困难。见于各种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儿童时期各种脑器质性损害性疾病,以及文化教育剥夺的环境下成长的儿童。

(2)智能减退:智能充分发展的下降。若是在意识清晰的基础上出现全面的智力减退,则称为痴呆。痴呆是发生于18岁以后,而精神发育迟滞是发生在18岁以前。

①轻度痴呆:疾病的早期,一般表现为近记忆下降,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下降,工作效率有所降低。

②中度痴呆:发生于疾病中期。

③全面性痴呆:大脑皮质有弥漫性的损害,智能活动的各方面均受到损害,同时精神活动的其他各方面也受影响,主要见于老年性痴呆和麻痹性痴呆等。

(3)假性痴呆:这是一类表现为大脑功能暂时性全面降低,而无真正的智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见于癔症和反应性精神病。

①刚塞综合征:以近似回答为核心症状,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可伴有幻觉、意识与定向障碍。给人以故意做作的感觉。

②童样痴呆:以行为幼稚、模拟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含糊不清,犹如刚学说话的幼儿,行为动作稚气十足。

③抑郁性假性痴呆:指患者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能力的降低,情绪抑郁,行为动作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计算能力、记忆力、理解判断能力下降。症状见于老年性抑郁患者。

8.情绪障碍

(1)情感高涨:或称情绪高扬,是情绪活动持续性增高的现象。自我感觉良好,愉快,心胸宽阔,没有忧愁;兴高采烈,眉飞色舞,表情丰富,夸大吹,自我评价过高,傲慢自负,目中无人,具有感染力,能引起周围其他人的共鸣。严重时表现为狂喜,可见于中毒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醉酒状态。

(2)情绪低落:指情绪持续性低落的现象,与情绪高涨相对应,负性情绪增强。心情很坏,不愉快,悲观郁闷,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不愿与人交往。缺乏信心,严重者不语、不动、拒食,对生活失去信心,有时出现自杀行为。可见于反应性抑郁状态。

(3)焦虑:在无客观根据的情况下持续性地害怕,对自身健康状况或客观现实出现过分的担心。总是感到内心不安,紧张恐惧,担心害怕,整天顾虑重重,怨天尤人。坐立不安,伴有心悸、出汗、四肢发冷、便秘或腹泻,有时焦虑、惶惑不安,体验到濒临死亡之感,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称作惊恐发作。见于焦虑性神经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也见于其他神经症和抑郁症。

(4)恐惧:人在面对特殊的人、物或情境时产生惧怕与回避的现象。轻者害怕,重者惊恐不安、奔跑喊叫,伴有气急、出汗、心悸等自主神经功能变化。但情绪反应不能自我控制,为了摆脱这种恐惧不安而出现回避和逃离现象。恐怖情绪是恐怖性神经症的主要表现,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儿童情绪障碍。

(5)情感脆弱:指轻微的外界刺激即引起患者明显的伤心体验。即无法克制的对微小的外界刺激的伤心哭泣,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和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癔症、神经衰弱。

(6)易激惹性:指一般性刺激即引起强烈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即轻微的挫折引出激动不安、生气愤怒,甚至暴怒发作,与人争吵。见于躁狂状态、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脑外伤后精神障碍及神经症患者。

(7)病理性激情:指一种突如其来、强烈而短暂的情感反应,伴有意识障碍。见于癫痫、脑外伤后精神障碍,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8)情感淡漠: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或情感反应的降低。表现对亲人冷淡,视若路人,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此症状常与意志减退伴随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

(9)情感衰退:在程度上比情感淡漠重,常常傻笑,面部表情幼稚或缺乏表情变化。见于精神分裂症晚期和器质性痴呆患者。

(10)情感幼稚:指情感退化到儿童期水平,变得幼稚,缺乏理性控制,对事物反应迅速而强烈,没有节制和遮掩。见于癔症、痴呆和精神发育迟滞。

9.意志行为障碍

(1)意志增强:指在病态的动机和目的支配下,出现意志活动增多与意志力量的增强,表现为极大的顽固性。病理性意志增强常常是受妄想的支配而产生,嫉妒妄想的患者坚信配偶有外遇;疑病妄想的患者坚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疾病,反复穿梭于各家医院求医,要求做各种检查。此症状主要见于偏执状态和偏执狂,也可见于某些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2)意志减退:意志活动的减少和意志力量的普遍降低,表现为动机不足,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生活中缺乏积极主动性,此症状与情感淡漠、思维贫乏等症状共同存在,主要见于单纯型和慢性精神分裂症。

(3)意志缺乏:指意志活动的缺乏或极度减少,意志力量的极度减退。除了极简单的生活需求外,毫无他求,生活被动。见于精神分裂症晚期和严重的痴呆患者。

(4)意向倒错:指意志行为违背一般常情,让人难以理解。食用意向倒错中出现吃泥土等不可食用的东西。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

(5)矛盾意向:指在同一时间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相互矛盾的意志活动。患者自己对这种矛盾现象既不能察觉,也不能认识,见于精神分裂症。

(6)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紧张性兴奋突然出现、持续时间较短,突然出现伤人、毁物、攻击他人的冲动性行为,既缺乏动机又无目的,难以为人预料。有与环境相一致的称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亦有与思维、情感及环境不一致的称为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

(7)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指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普遍减少。

①紧张性木僵:患者整个身体可长时间僵住不动,或站立不走,没有任何躯体动作,表情呆板,没有主动言语,症状缓解后能回忆病中经过。一般持续数天、数月,少数可达数年之久。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②蜡样屈曲:是指在木僵时,肢体可以任人摆布,即使是很不舒服的姿势,典型的表现有空气枕头。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③缄默症:缄默不语,不回答问题。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

(8)违拗症:指患者对别人提出的要求没有相应的行为反应,当患者的行为反应与医生的要求完全相反时,称作主动违拗。要求患者张开口接受检查时,其反而紧闭着口;要求患者伸出手来时,其反而将手缩回去,称作被动违拗。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9)模仿动作:指患者不自主地、刻板地模仿他人的行为。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10)刻板动作:机械刻板地反复重复一些毫无意义和目的的动作,常反复地进行数十分钟。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持续动作:经常重复新近发生的动作,一种新的动作出现以后持续不变地重复多次。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2)强迫动作:患者明知不必要做但不由自主地反复进行的动作。一般在强迫观念的影响下伴发的行为变化,患者知道行为没有意义,想控制而又控制不了,为此痛苦不堪,如此反复地进行,可见于强迫性神经症,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

(13)作态;指患者的行为举止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给人以装扮做作之感。梳着奇异的发型,穿着怪异的服装,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14)冲动性行为:指突如其来的、无明显动机和目的的行为。找不出任何可解释的原因,对行为没有意志的控制,行为的结果是破坏物体、伤害他人或自己,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15)攻击性行为:指突如其来的对旁人进行袭击的行为,造成他人的伤害,行为多在幻觉妄想或其他病态思维的支配下发生,见于精神分裂症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

(16)自杀行为:自愿而有计划地伤害或毁灭自己的行为,多由幻觉妄想等病态心理引起。此症状主要见于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郁相和精神分裂症。

10.意识障碍

(1)嗜睡:意识清晰程度有轻微降低,处于睡眠状态,刺激后可以立即转醒,比较简单,刺激一旦消失患者又入睡。多见于功能性、器质性精神障碍。

(2)意识模糊:意识混浊状态,以心理活动的普遍降低和心理过程反应迟钝为特征,轻微的刺激无反应,强刺激或重复刺激才能引起反应,自我定向力尚保持正常,各种生理反射存在,可以出现原始反射和病理反射。多见于躯体疾病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3)昏睡:以意识状态接近消失为特征,一般刺激没有反应,强痛刺激才能引起防御性反射、自发性的无意识的喊叫和呻吟,瞳孔对光反射存在,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可见于不自主运动及震颤。

(4)昏迷:意识的完全丧失,以反应和随意运动消失为特征,刺激均不能引起反应,瞳孔对光反射、浅反射消失时则进入深昏迷状态,多见于严重病危期。

(5)谵妄:意识清晰程度降低,有大量生动鲜明的错觉和幻觉,情绪恐怖、焦虑,行为冲动,杂乱无章。见于感染中毒和代谢障碍所致精神障碍,急性颅内损害性疾病等。

(6)梦样状态:在意识清晰程度降低的同时伴有梦样体验,与外界失去联系,沉溺于梦样体验中,有许多假性幻听和幻视,症状持续数日或数月,见于感染中毒性精神障碍和癫痫性精神障碍。

(7)蒙胧状态:指患者的意识范围缩窄,同时伴有意识清晰程度的降低,可以正确感知外界刺激,并作出正确的反应,进行一些习惯性动作,简短地与人对话,进行正确的认知。一般突然发生、突然中止、反复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不等,意识恢复后对病态体验完全或部分遗忘,见于癫痫和癔症,见于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和反应性精神障碍。

(8)人格解体:患者对自身状况产生一种不真实的体验,体验到自己的思想、行为变得不真实了。感知外界事物,体验不到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可见于正常人的疲劳状态、神经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颞叶癫痫。

(9)双重人格:在同一时间体验到两个不同的自我同时存在,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

(10)人格转换:患者否认原来的自我,自称是另外一个人或动物,但没有相应的言语和行为变化,见于癔症和精神分裂症。

(11)定向障碍:指对时间、地点、周围人物及自身状况的认识能力减退。时间定向障碍主要见于记忆障碍以及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

11.自知力 是指患者对自己所患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自身疾病和人格的认识,对自己的病态人格及其行为表现没有认识能力。重性精神病、情感性疾病的轻躁狂相,有自知力,知道自己心境与思维的变化。重性躁狂与严重抑郁发作时,患者往往丧失自知力,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是自知力完全丧失,老年性痴呆的自知力也完全丧失。

(四)脑电图、CT检查在精神疾病中的诊断意义

1.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图异常的表现

(1)α节律组成异常,α活动显着减少,波幅低(特别是在枕部),失同步以及快而不明显的α节律。

(2)快活动(过度觉醒或过度活动状态)表现为不规则的26~50次/秒活动占优势,与脑损伤有关。

(3)慢活动(弥漫或局限)。

(4)发作波。可见两侧同步性尖波、慢波暴发和叶棘波,但其波幅较低。

2.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脑电图改变 抑郁症患者的α频率较正常人的慢,10次/秒或更低,指数较少,多为慢波与α波相混;躁狂症者α波频率较快,多为快波与α相混,并可出现对称性高波幅慢波,以额区的波幅最高。在β波活动方面,躁狂症时增加,有人观察抑郁症时慢波增多,阵发性异常较正常人多见。

3.神经症及癔症病人的脑电图改变

(1)神经衰弱:其主要异常为慢α波以频率7~8次/秒慢化α波为基本节律,调幅间的快波减少或消失,或为频率较慢的β波(中快波)。

(2)癔症:脑电图多数正常,少数显示α波频率较慢,出现稳定,波幅增高,在枕部可见低波幅β波,β波增多。

(3)强迫状态:脑电图的异常主要表现为α波不规则,波率、波幅及波形调节不佳,α波慢化,双侧不对称,混有β波活动及δ活动。

4.精神分裂症患者脑部CT检查 侧脑室扩大,第三室扩大,脑沟增宽,小脑萎缩,脑放射密度减低,脑叶对称性异常。

5.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脑部CT检查 脑室扩大,脑沟增宽,小脑萎缩。

6.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部CT检查 脑室扩大,皮质萎缩明显。

(五)常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及临床意义

1.90项症状清单 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有时也叫做Hopkin’s症状清单(HSCL)。现版本由Derogatis编制于1973年。SCL-90在国外应用甚广,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随即广泛应用,在各种自评量表中是较受欢迎的一种。

(1)项目和评定标准:本量表共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心理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以及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觉等均有涉及。它的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具体说明如下:

①无:自觉无该项症状(问题)。

②轻度: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对受检者并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

③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对受检者有一定影响。

④相当重:自觉有该项症状,对受检者要相当程度的影响。

⑤严重:自觉该项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对受检者的影响严重。

这里所指的“影响”,包括症状所致的痛苦和烦恼,也包括症状造成的心理社会功能。“轻”、“中”、“重”的具体定义,则应该由自评者自己去体会,不必做硬性规定。SCL-90没有反向评分项目。

(2)评定注意事项:在开始评定前,先由工作人员把总的评分方法和要求向受检者交待清楚。然后让他作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并用铅笔(便于改正)填写。对于文化较低的自评者,可由工作人员逐项念给他听,并以中性的、不带任何暗示和偏向方式把问题本身的意思告诉他。一次评定的一般约20分钟。

评定的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个星期”。在评定结束时,工作人员应仔细检查自评量表,凡有漏评或者重复评定时,均提请自评者再考虑评定,以免影响分析的准确性。

SCL-90的适用范围颇广,主要为成年的神经症、适应障碍及其他心身疾病。不适合于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

(3)统计指标:SCL-90的统计指标主要有以下各项,其中最常用的是总分与因子分。

①单项分:90个项目的各自评分值。

②总分: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

③总均分:总分/90。

④阳性项目数:单项分≥2的项目数。表示病人在多少项目中呈现“有症状”。

⑤阴性项目数:单项分=1的项目数,即90-阳性项目数。表示病人“无症状”的项目有多少。

⑥阳性症状均分:阳性项目总分/阳性项目数;另一计算方法为(总分-阴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数。表示病人在所谓阳性项目,即“有症状”项目中的平均得分,反映该病人自我感觉不佳的项目严重程度究竟介于哪个范围。

⑦因子分:共包括9个因子,其因子名称及所包含项目如下:

·躯体化:包括1、4、12、27、40、42、48、49、52、53、56、58,共12项。该因子主要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等不适主诉,以及头痛、背痛、肌肉酸痛,还有焦虑其他躯体症状。

·强迫症状:包括3、9、10、28、38、45、46、51、55、65,共10项。它与临床上强迫症表现的症状、定义基本相同。

·人际关系敏感:包括6、21、34、36、37、41、61、69、73,共9项。该项高分的人多有自卑感和不自在感,在人际关系相处中明显不好。

·抑郁:包括5、14、15、20、22、26、29、30、31、32、54、71、79,共13项。该项高分表现有抑郁苦闷的心境,对生活兴趣下降;缺乏活动愿望,丧失活动力等特征,并有悲观失望及消极和自杀行为,反映与临床上抑郁症状群相联系的广泛的概念。

·焦虑:包括2、17、23、33、39、57、72、78、80、86,共10个项目。该项高分可表现紧张、敏感、焦虑及惊恐等在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精神症状及体验。

·敌对:包括11、24、63、67、74、81,共6项。该项高分可表现为厌烦,好争论,摔物,直至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行为等,主要从思维、情感及行为3个方面来反映病人的敌对表现。

·恐怖:包括13、25、47、50、70、75、82,共7项。该项高分表现为对出门旅行、空旷场地、人群、公共场合和交通工具的恐怖及社交恐怖等。

·偏执:包括8、18、43、68、76、83,共6项。该项高分表现为待人敌对、猜疑、关系妄想、其他的妄想、被动体验和夸大等。

·精神病性:包括7、16、35、62、77、84、85、87、88、90,共10项。该项高分可有幻听,思维播散,被控制感,思维被插入等反映精神分裂样症状项目。

·其他:包括19、44、59、60、64、66、89,共7项,未归入任何因子。此是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的。分析时将这7项作为附加项目或其他,作为第10个因子来处理。

(4)常模和分界值:量表协作组曾对全国13个地区1388名正常成人的SCL-90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见表1-1。

表1-1 1388名中国正常成人SCL-90统计指标结果

该结果表中男(724名)女(664名)间总体无显着差异,仅发现强迫和精神病性两因子男略高于女,恐怖因子女略高于男,但差别甚微,在实际工作中性别因素可忽略不计。年龄因素的影响较性别大些,主要是青年组(18~29岁)各项因子分除躯体化因子外,均较其他年龄组高。

量表作者并未提出分界值,按上述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查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5)结果分析

①总分:能反映病性严重程度,总分变化能反映其病情演变。反映自我感觉不佳项目范围及其程度的阳性项目及阳性均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其疾病的严重性。

②因子分及廓图:可反映病人症状分布的特点以及病情的演变过程,了解靶症状群的治疗效果。据因子分画出廓图可给人更直观的印象。因子分的范围是0~4分,一般认为因子分超过1.5分有可疑症状,大于2分有肯定症状,大于2.5分有明显症状。

(6)应用评价:SCL-90(表1-2)作为一种适用面广,包括精神症状数目多的自评量表,在临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评定工具。根据全国量表协作组研究体会,该量表效度良好,应用结果评价颇佳,在分类诊断神经症中能反映各类疾病的特点,可作为检查各类神经症的评定工具。由于该量表内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较能准确评估病人自觉症状特点。故可广泛应用于精神科和心理咨询门诊中,作为了解就诊者或咨询者心理卫生问题的一种评定工具。

SCL-90的一个缺点是项目太多,为此发展了几个简式版本,如SCL-58、SCL-36,但有些研究表明,就其性能而言,简本不如繁本。

表1-2 90项症状清单(SCL-90)

说明:表1-2中列出了有些人可能会有的问题,请仔细地阅读每一条,然后根据最近一个星期以内上述问题影响您的实际感觉或苦恼程度,有5个方格中选择一格,划一个“√”。请不要漏掉问题。

2.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由Zung编制于1965年。为美国教育卫生福利部推荐的用于精神药理学研究的量表之一,此使用简便,应用颇广。

(1)项目和评定标准:SDS(表1-3)含有20个项目,每条文字及其所希望引出的症状如下(括号内为症状名称)。

表1-3 抑郁自评量表(SDS)

①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抑郁)。

*我觉得一天之中早晨最好(晨重晚轻)。

③我一阵阵哭出来或觉得想哭(易哭)。

④我晚上睡眠不好(睡眠障碍)。

*我吃得跟平常一样多(食欲减退)。

*我与异性密切接触时和以往一样感到愉快(性兴趣减退)。

⑦我发觉自己的体重在下降(体重减轻)。

⑧我有便秘的苦恼(便秘)。

⑨我心跳比平常快(心悸)。

⑩我无缘无故地感到疲乏(易倦)。

*我的头脑跟平常一样清楚(思考困难)。

*我觉得经常做的事情并没有困难(能力减退)。

⒀我觉得不安而平静不下来(不安)。

*我对将来抱有希望(绝望)。

⒂我比平常容易生气激动(易激惹)。

*我觉得作出决定是容易的(决断困难)。

*我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有人需要我(无用感)。

⒅*我的生活过得很有意思(生活空虚感)。

⒆我认为如果我死了,别人会生活得好些(无价值感)。

*平常感兴趣的事我仍然照样感兴趣(兴趣丧失)。

SDS按症状出现频度评定,分4个等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若为正向评分题,依次评为粗分1、2、3、4。反向评分题(前文中有*号者),则评为4、3、2、1。

(2)评定方法及注意事项:表格由评定对象自行填写,在自评者评定以前,一定要让他把整个量表的填写方法及每条问题的涵义都弄明白,然后作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如果评定者的文化程度太低,不能理解或看不懂SDS问题的内容,可由工作人员念给他听,逐条念,让评定者独自作出评定。一次评定,可在10分钟内填完。

评定注意事项:

①强调评定的时间范围为过去1周。

②评定结束时,工作人员应仔细检查一下自评结果,应提醒自评者不要漏评某一项目,也不要在相同一个项目里打两个钩(重复评定)。

③如用以评估疗效,应在开始治疗或研究前让自评才评定一次,然后至少应在治疗后或研究结束时再自评一次,以便通过SDS总分变化来分析该自评者的症状变化情况。在治疗或研究期间评定,其时间间隔可由研究者自行安排。

④要让调查对象理解反向评分的各题,SDS有10项反向项目,如不能理解会直接影响统计结果。为避免这类理解与填写错误,可将这些问题逐项改正为正向评分。

(3)统计指标和结果分析:SDS的主要统计指标是总分,但要经过一次转换。待自评结束后,把20个项目中的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然后通过公式转换:Y=in+(1.25X)。即用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总分(index seore,Y)。也可通过表格作转换,那样更方便。转换见表1-4。

表1-4 粗分标准分换算表

量表协作组曾对我国正常人1340例SDS评定,其中男705名,女635名。评定结果总粗分33.46±8.55,标准分为41.88±10.57,性别和年龄SDS影响不大。按上述中国常模结果,SDS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1分,标准分为53分,和国外作者一般意见的40分和50分甚为接近。

填表注意事项:上面有20条文字,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把意思弄明白。然后根据您最近一周的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方格里划一个“√”,每一条文字后有4个格,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小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

3.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lae,SAS) 由Zung于1971年编制(表1-5)。从量表构造的形式到具体评定的方法都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十分相似,用于评定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

表1-5 焦虑自评量表(SAS)

(1)项目及评定标准:SAS共20个项目,各条文及所希望引出的症状是(*)为反向评分题。

①我觉得比平常容易紧张和着急(焦虑)。

②我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害怕)。

③我容易心里烦乱或觉得惊恐(惊恐)。

④我觉得自己可能将要发疯(发疯感)。

*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幸(不幸预感)。

⑥我手脚发抖打颤(手足颤抖)。

⑦我因为头痛、颈痛和背痛而苦恼(躯体疼痛)。

⑧我觉得容易衰弱和疲乏(乏力)。

*我觉得心平气和,容易安静坐着(静坐不能)。

⑩我觉得心跳得很快(心悸)。

⑾我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头昏)。

⑿我有晕倒发作,或觉得要晕倒似的感觉(晕厥感)。

*我吸气、呼气都感到很容易(呼吸困难)。

⒁我的手脚麻木和刺痛(手足刺痛)。

⒂我因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胃痛、消化不良)。

⒃我常常要小便(尿意频数)。

*我的手常常是干燥温暖的(多汗)。

⒅我脸红发热(面部潮红)。

*我容易入睡并且一夜睡得很好(睡眠障碍)。

⒇我做恶梦(恶梦)。

SAS表的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分4级,其标准为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正向评分题,依次评为1、2、3、4。反向评分题(上文中有*号者),则评为4、3、2、1。评定的时间范围,应强调是“现在或过去的一周”。

(2)评定方法和注意事项:参见SDS有关内容。

(3)统计指标和结果分析:SAS的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在自评者评定结束后,将20个项目的得分相加,即得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为标准分。

量表协作组对中国正常人1158例研究结果,15项正评题均分1.29士0.98,5项反向题均分2.08±1.71,20项总粗分均值29.78±10.07。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0分,标准总分为50分,略高于国外的30分和38分。

(4)应用评价:国外研究认为,SAS能较准确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病人的主观感受。而焦虑又是心理咨询门诊中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因此SAS可作为咨询门诊中了解焦虑症状的一种自评工具。虽然SAS可以反映焦虑的严重程度,但不能区分各类神经症,必须同时用其他自评量表或他评量表如HAMD等,才能有助于神经症临床分类。

指导语:上面20条字,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明白意思后,根据你最近一周的实际感受,在右边适当圈上打“√”,每一条文字后有4种选择。

(六)常用精神症状他评量表及临床意义

1.大体评定量表 总评量表是综合评定受试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水平、治疗效果或副作用情况的评定方法。它起源于临床医师的经验评估或百分制评定法,在总评量表中加以规范化和标准化。它弥补了症状量表的若干不足。后者将病人的症状分解成若干方面,或若干项目,在内容上专注于某些特定的症状或问题,忽略了那些未能涉及的症状或项目。一般在临床或研究工作中,常将总评量表和针对病人情况的症状量表配伍使用。

大体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scale,GAS)在同类量表中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本文介绍的是国立精神卫生中心(NIMH)1976年Spitzer的版本。

(1)项目和评定标准:GAS只有一个项目,即病情概况,分成1~100共100个等级。评定时不但要考虑各类精神症状严重程度,而且还要考虑社会功能的水平。分数越低,病情越重。1~10分最重,指那些最危险、最严重、需要昼夜监护者,或者是一切生活均需他人照顾的病人;而91~100分则是最轻的,是指精神状态全然正常,社会适应能力极为良好,毫无人格缺陷,能应付各种困难处境者。

具体评定标准如下:

91~100,在各方面都有较高的活动能力。日常生活上的问题从未有过无法处理的情况。由于其热情和正直,别人都愿与之相处,没有症状。

81~90,在所有领域中都能良好活动,兴趣和社交好。一般而言,对生活是满意的,至多也只有暂时性的症状发生,“日常的”担忧偶尔无法处理。

71~80,至多也只是活动能力有轻度的损害,有不同程度的“日常的”担忧及问题,有时无法处理。可有或无轻度的症状。

61~70,有一些轻度的症状(如轻度抑郁或轻度失眠等),或者在几个活动领域中有一些困难,但是一般活动还是相当好的有一些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大多数未经训练的人不会认为他“有病”。

51~60,中等严重程度的症状,或者一般的活动有一些困难。例如:没有什么朋友,情感平淡,抑郁心境,病态的自我怀疑,欣快心情及言语滔滔不绝,中等严重的反社会行为等。

41~50,有严重症状或者活动能力的损害。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病人需要治疗或注意,例如:自杀意念或自杀姿态,严重强迫症状或表现,频繁的焦虑发作,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强迫性酗酒,肯定的中等度的躁狂症状等。

31~40,在好几个领域中有严重损害。诸如工作、家庭关系、判断、思考、心境(如抑郁的妇女回避朋友,对家属不负责任,不能料理家务)、现实检验(如幻觉或妄想)或交谈(如讲话总是含糊不清,不合逻辑或文不对题)等领域中有某些损害,或者出现自杀行为。

21~30,几乎在所有领域中都不能正常活动(如整天卧床不起)及其行为受到妄想或幻觉的相当程度的影响;或者严重的损害,表现于交谈(如有时前后不连贯或没有回答)或判断(如其行为极为不适合)之中。

11~20,需要某些监督管理,才能防止其自杀或伤人;或不能维持起码的个人卫生(如反复的自杀行为、频繁的暴力表现、躁狂性的激动、把粪便弄得一塌糊涂等);或者有交谈方面的严重损害(如重度不连贯或缄默)。

1~10,需要好多天持续不断地监督管理,才能防止自伤或伤人;或病人没有任何企图想要维持起码的卫生;或有严重的自杀行为,同时还清楚地表示非死不可。

(2)评定及注意事项

①当病人的情况同时符合若干等级的评定标准时,按其最严重的等级评定。如某病人有极轻度的抑郁,又有片断的妄想,按前者应评为61~70,若按后者(现实检验)应评为31~40,则应按后者评定。

②先按病情评出其大范围的等级,即是31~40,还是41~50。然后,再根据具体病情,评定在这一等级中偏重还是偏轻,给予具体评分。例如大类是31~40,病情在这一等级中偏重,则应评为32或33分。

③GAS的评定需要相当的临床经验,因而一般由精神科医师,而且是主治该病人的医师作评定员。

④评定时间范围:入组时,为入组前1周,以后为每2~6周评定1次。

GAS只有一项变量,即量表分,根据此分进行统计分析。

(3)应用评价:实际应用表明,GAS信度良好,效度亦相当高。评分员在经过训练后,评GAS可取得相当高的评分一致性。GAS作为一种十分简便的总体评定工具,在分析疗效时往往需同时应用其他有针对性的症状量表,前者反映病情总变化,后者反映靶症状群的改变,可作出较为全面的结论。此外,由于GAS是一种普遍接受的评定工具,因而在做其他量表的效度检验时,常以GAS作为平行效度检验的参照值,这是GAS的又一重要用途。

2.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世界各国的精神科机构中,精神分裂症均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这类量表应用甚广,种类也颇多。简明精神病(科)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是其中的代表,使用者最多。BPRS由Overall和Gorham于1962年编制,是精神科应用得最广泛的评定量表之一。本量表初版为16项,以后增加为18项,量表协作组又增添了2项(工作和自知力),但一般用的都是18项的版本。

(1)项目及评定标准:BPRS中所有项目采用1~7分的7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①无症状;②可疑或很轻;③轻度;④中度;⑤偏重;⑥重度;⑦极重。如果未测,则记0分,统计时应删除。

原版本无工作用评分标准,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量表协作组和美国的Woerner(BPRS-A)各编制了一份,在此仅介绍前者的评分标准作为参考。具体可参考有关文献。

①关心身体健康:指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心,不考虑其主诉有无客观基础。

②焦虑:指精神性焦虑,即对当前及未来情况的担心、恐惧或过分关注。

③情感交流障碍:指与检查者之间如同存在无形隔膜,无法实现正常的情感交流。

④概念紊乱:指联想散漫、零乱和解体的程度。

⑤罪恶观念:指对以往言行的过分关心、内疚和悔恨。

⑥紧张:指焦虑性运动表现。

⑦装相和作态:指不寻常的或不自然的运动性行为。

⑧夸大:即过分自负,确信具有不寻常的才能和权力等。

⑨心境抑郁:即心境不佳、悲伤、沮丧或情绪低落的程度。

⑩敌对性:指对他人(不包括检查者)的仇恨、敌对和蔑视。

⑾猜疑:反映检查当时认为有人正在或曾经恶意地对待他。

⑿幻觉:指没有相应外界刺激的感知。

⒀动作迟缓:指言语、动作和行为的减少和缓慢。

⒁不合作:指会谈时对检查者的对立、不友好、不满意或不合作。

⒂不寻常思维内容:即荒谬古怪的思维内容。

⒃情感平淡:指情感基调低,明显缺乏相应的正常情感反应。

⒄兴奋:指情感基调增高,激动,对外界反应增强。

⒅定向障碍:指对人物、地点或时间分辨不清。

量表协作组增加以下2个项目:

①自知力障碍:指对自身精神疾病、精神症状或不正常言行缺乏认识。

②工作不能:指对日常工作或活动的影响。

其中1、2、4、5、8、9、10、11、12、15和18项,根据病人自己的口头叙述评分;而3、6、7、13、16、17项,则依据病人的观察评定。原版中第16项“情感平淡”是依据“口头叙述”评分,国内学者认为,还是“依据观察”评分为妥。

(2)评定注意事项

①有的版本仅16项,即比18项量表少第17和18项。

②评定员由经过训练的精神科专业人员担任。

③评定的时间范围:入组时,评定入组前一周的情况。以后一般相隔2~6周评定一次。

④一次评定大约需有20分钟的会谈和观察。主要适用于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病人。

⑤本量表评分主要根据症状定义及临床经验评分。

(3)统计指标和结果分析:BPRS的统计指标有总分(18~126分)、单项分(0~7分)、因子分(0~7分)和廓图。

总分反映疾病严重性,总分越高,病情越重。单项症状的评分及其出现频率反映不同疾病的症状分布。症状群的评分,反映疾病的临床特点,并可据此画出症状廓图。

治疗前后总分值的变化反映疗效的好坏,差值越大疗效越好。治疗前后各症状或症状群的评分变化可反映治疗的靶症状。因BPRS为分级量表,所以能够比较细致地反映疗效。

BPRS的结果可按单项、因子分和总分进行分析,尤以后两项的分析最为常用。

其因子分一般归纳为5类:

①焦虑抑郁,包括1、2、5、9等4项。

②缺乏活力,包括3、13、16、18等4项。

③思维障碍,包括4、8、12、15等4项。

④激活性,由6、7、17等3项组成。

⑤敌对猜疑,由10、11、14等3项组成。

(4)应用评价:临床应用证明,本量表的可靠性、真实性良好,因子分析可以反映不同疾病组的临床特点。且量表中的症状项目能为大多数精神科工作者所接受,易于掌握,适宜于国际协作应用。BPRS是一中等长度的量表,故应用起来既简便又比较详尽,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病人的精神状况,适用于大多数重性精神病病人,特别适宜于精神分裂症病人。BPRS原版没有兴奋症状的描述项目,虽后增加了此项,但不能区别不同质的兴奋,如遇有兴奋病人,单独使用BPRS难以反映病人的真实病情,此时应与躁狂量表同时使用。

3.汉密顿抑郁量表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由Hamilton于1960年编制,是经典的抑郁评定量表,也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量表。本量表有17项、21项和24项等3种版本,现介绍的是24项的版本。

(1)项目和评定标准:HAMD表31~6大部分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无;①轻度;②中度;③重度;④极重度。少数项目采用0~2分的3级评分法,其分级的标准为:无;①轻-中度;②重度。

·抑郁情绪:①只在问到时才诉述;②在访谈中自发地表达;③不用言语也可以从表情、姿势、声音或欲哭中流露出这种情绪;④病人的自发言语和非语言表达(表情、动作)几乎完全表现为这种情绪。

·有罪感:①责备自己,感到自己已连累他人;②认为自己犯了罪,或反复思考以往的过失和错误;③认为目前的疾病是对自己错误的惩罚,或有罪恶妄想;④罪恶妄想伴有指责或威胁性幻觉。

·自杀:①觉得活着没有意义;②希望自己已经死去,或常想到与死有关的事;③消极观念(自杀念头);④有严重自杀行为。

·入睡困难(初段失眠):①主诉有入睡困难,上床半小时后仍不能入睡(要注意平时病人入睡的时间);②主诉每晚均有入睡困难。

·睡眠不深(中段失眠):①睡眠浅,多恶梦;②半夜(晚12点钟以前)曾醒来(不包括上厕所)。

·早醒(末段失眠):①有早醒,比平时早醒1小时,但能重新入睡(应排除平时的习惯);②早醒后无法重新入睡。

·工作和兴趣:①提问时才诉述;②自发地直接或间接表达对活动、工作或学习失去兴趣,如感到无精打采,犹豫不决,不能坚持或需强迫自己去工作或活动;③活动时间减少或成效下降,住院病人每天参加病房劳动或娱乐不满3小时;④因目前的疾病而停止工作,住院者不参加任何活动或者没有他人帮助便不能完成病室日常事务(注意不能凡住院的就打4分)。

·阻滞(指思维和言语缓慢,注意力难以集中,主动性减退):①精神检查中发现轻度阻滞;②精神检查中发现明显阻滞;③精神检查进行困难;④完成不能回答问题(木僵)。

·激越:①检查时有些心神不定;②明显心神不定或小动作多;③不能静坐,检查中曾起立;④搓手、咬手指、扯头发、咬嘴唇。

·精神性焦虑:①问及时诉述;②自发地表达;③表情和言谈流露出明显忧虑;④明显惊恐。

·躯体性焦虑(指焦虑的生理症状,包括口干、腹胀、腹泻、打呃、腹绞痛、心悸、头痛、过度换气和叹气,以及尿频和出汗):①轻度;②中度,有肯定的上述症状;③重度,上述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或需要处理;④严重影响生活和活动。

·胃肠道症状:①食欲减退,但不需他人鼓励便自行进食;②进食需他人催促或请求和需要应用泻药或助消化药。

·全身症状:①四肢、背部或颈部有沉重感,背痛、头痛、肌肉疼痛,全身乏力或疲倦;②症状明显。

·性症状(指性欲减退,月经紊乱等):①轻度;②重度;③不能肯定,或该项对被评者不适合(不计入总分)。

·疑病:①对身体过分关注;②反复考虑健康问题;③有疑病妄想;④伴幻觉的疑病妄想。

·体重减轻,按病史评定:①病人诉述可能有体重减轻;②肯定体重减轻。按体重记录评定:①一周内体重减轻超过0.5公斤;②一周内体重减轻超过1公斤。

·自知力:知道自己有病,表现为忧郁;①知道自己有病,但归咎伙食太差、环境问题、工作过忙、病毒感染或需要休息;②完全否认有病。

·日夜变化(如果症状在早晨或傍晚加重,先指出是哪一种,然后按其变化程度评分),如下:

晨 晚(早上变化评早上,晚上变化评晚上)

1 1 轻度变化

2 2 重度变化

·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指非真实感或虚无妄想):①问及时才诉述;②自然诉述;③有虚无妄想;④伴幻觉的虚无妄想。

·偏执症状:①有猜疑;②有牵连观念;③有关系妄想或被害妄想;④伴有幻觉的关系妄想或被害妄想。

·强迫症状(指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①问及时才诉述;②自发诉述。

·能力减退感:①仅于提问时方引出主观体验;②病人主动表示有能力减退感;③需鼓励、指导和安慰才能完成病室日常事务或个人卫生;④穿衣、梳洗、进食、铺床或个人卫生均需他人协助。

·绝望感:①有时怀疑“情况是否会好转”,但解释后能接受;②持续感到“没有希望”,但解释后能接受;③对未来感到灰心、悲观和失望,解释后不能解除;④自动地反复诉述“我的病好不了啦”诸如此类的情况。

·自卑感:①仅在底部时,诉述有自卑感(我不如他人);②自动地诉述有自卑感;③病人主动诉述“我一无是处”或“低人一等”,与评2分者,只是程度上的差别;④自卑感达妄想的程度,例如,“我是废物”或类似情况。

(2)评定注意事项:

①适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病人。

②应由经过培训的两名评定者对病人进行HAMD联合检查。

③一般采用交谈与观察的方式,检查结束后,两名评定者分别独立评分。

④评定的时间范围:入组时,评定当时或入组前一周的情况,治疗后2~6周,以同样方式对人组病人再次评定,比较治疗前后症状和病情的变化。

⑤HAMD中第8、9、11项,依据对病人的观察进行评定;其余各项则根据病人自己的口头叙述评分;其中第1项需两者兼顾。另外,第7和第22项尚需向病人家属或病房工作人员收集资料;而第16项最好是根据体重记录,也可依据病人主诉及其家庭或病房工作人员所提供的资料评定。

⑥有的版本仅21项,即比24项量表少第22~24项,其中第7项有的按0~2分3级评分法,现采用0~4分5级评分法。还有的版本仅17项,即无第18~24项。

⑦作一次评定需15~20分钟。这主要取决于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其合作情况,如病人严重阻滞时,则所需时间将更长。

(3)结果分析:

①总分:量表总分能较好地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越轻,总分越低;病情越重,总分愈高。总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一般资料。在具体研究中,应把量表总分作为一项入组标准。

②总分变化评估病情演变。

③因子分:HAMD可归纳为7类因子结构。

·焦虑/躯体化:由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胃肠道症状、疑病和自知力等5项组成。

·体重:即体重减轻一项。

·认识障碍:由自罪感、自杀、激越、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偏执症状及强迫症状等6项组成。

·昼夜变化:仅昼夜变化一项。

·阻滞:由抑郁情绪、工作和兴趣、阻滞及性症状等4项组成。

·睡眠障碍:由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和早醒等3项组成。

·绝望感:由能力减退感、绝望感和自卑感等3项组成。这样更为简捷清晰地反映病人的实际特点。

通过因子分析,不仅可以具体反映病人的精神病理学特点,也可反映靶症状群的临床结果。

④按照DavisJM的划界分,总分超过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超过20分可能是轻或中等度的抑郁;如小于8分,病人就没有抑郁症状。一般的划界分,HAMD17项分别为24分、17分和7分。

⑤应用评价:应用信度、效度均相当高。其评定方法简便,标准明确,便于掌握,可用于抑郁症、情感性精神病、神经症等多种疾病的抑郁症状的评定,尤其适用于抑郁症。但是,本量表对于抑郁症与焦虑症却不能较好地进行鉴别,因为两者的总分都有类似的增高。此外,HAMD(表1-6)作为同类量表最标准者之一,如果要发展新的抑郁量表,往往应以HAMD作为平行效度检验的工具。

表1-6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