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治疗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常见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第48页(12283字)
(一)药物治疗
1.精神药物的分类
(1)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
(2)抗抑郁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情绪低落、消极悲观等抑郁状态。
(3)抗躁狂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躁狂症等躁狂状态。
(4)抗焦虑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紧张、焦虑和失眠等焦虑状态。
(5)脑代谢药:主要用于改善脑循环及神经细胞代谢等。
(6)其他精神药:主要用于儿童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
2.药理机理
(1)抗精神病作用。消除或减轻幻觉、妄想,使思维障碍的过程减轻,减轻兴奋躁动。
(2)具有镇静作用。不一定催眠,在用药过程中镇静作用逐渐减轻。
(3)大多数都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4)抗胆碱能作用,抗组胺作用,α肾上腺素能阻断作用,只留下β受体的作用。
3.适应证
(1)精神分裂症(治疗和预防复发)。
(2)其他精神病,如躁狂症等。
(3)器质性精神病及非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兴奋、激动、严重焦虑不安、幻觉、妄想等。
4.禁忌证 严重过敏者、严重肝病(急性肝炎、肝功能不全者)、造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肾脏疾病、严重的全身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重症肌无力、闭角型青光眼、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或昏迷、高热等。
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白细胞过低者等慎用。
5.用药原则和方法
(1)用药原则: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排除禁忌证。
合理选择抗精神病药物:急性起病,兴奋躁动,有幻觉妄想的病人,选用镇静作用强的药物。如氯丙嗪、氯氮平、氟哌啶醇等;严重睡眠障碍者可选用氯硝西泮注射液1~2毫克,肌注,睡前用,或地西泮注射液10~20毫克,肌注,睡前用;老年病人可选奋乃静;孤僻、懒散、行为退缩的病人可选用三氟拉嗪或维思通等。
合适的剂量:因人而异,经验用药。
合适的疗程:精神药物起效慢,兴奋躁动、易激惹、攻击行为、失眠等兴奋状态在2~3周可控制。幻觉、妄想、思维障碍等多在2~6周见效。情感淡漠、孤僻、懒散、话少、发呆、退缩等在2~6个月见效。
尽量单独用药,方案愈简单愈好。避免多种抗精神病药合用,尤其是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人。
更换药物要慎重,疗效差的因素很多,如选择用药、用药剂量、服药多长时间、病人的合作程度及依从情况、药物的副作用等。
(2)用药方法:逐渐加药,从小剂量开始,1~2周内达到治疗剂量;巩固治疗:出现疗效后,维持原剂量治疗;维持治疗;待病情痊愈或缓解1~2个月后,缓慢减至维持量(比加药要慢得多),剂量大小因人而异(一般为治疗量的1/4至2/3)。维持量可晚上一次给药。功能性精神病,首次发病者维持2年左右,多次复发者维持5年以上,甚至终身服药。器质性精神病,详见以后内容。
6.副作用
(1)精神活动方面:嗜睡、呆滞、多梦,少数有兴奋、躁动、意识模糊、焦虑、抑郁、木僵等。
(2)自主神经系统方面:
①抗胆碱能作用:视物模糊、口干、窦性心动过速、便秘、记忆障碍。
②抗肾上腺素能作用:体位性低血压、反射性心动过速、头晕。
③抗组胺能作用:镇静、嗜睡、低血压、体重增加。
(3)锥体外系症状:其机理为阻断多巴胺受体,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则产生治疗作用;而阻断黑质纹状体系统则产生锥体外系副作用,主要有以下表现:
①急性肌张力障碍(面、舌、颈部大幅度怪异动作,如斜颈、眼上翻、颈后倾、面部怪相、吐舌、张口困难、脊柱侧弯、角弓反张等)。出现率12%,发生在用药后的前数日,青少年多见。
对症治疗:0.03%东莨菪碱1毫升肌注,10分钟即可消失。有时需要减少药物剂量;加服抗胆碱能药:苯海索(安坦)片,2毫克,2~3/天,或换用锥体外系反应低的药物。
②静坐不能(不能静坐或静站,来回踱步,焦虑不安,烦躁)。产生在用药后的早期。中年人多。
对症治疗:通常用阿普唑仑片,0.4毫克,1~3/天;或用普萘洛尔(心得安)10毫克,2~3/天,苯海索(安坦)片,2毫克,3/天;有时需要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或选用锥体外系反应低的药物。
③类帕金森症(面具脸,静止震颤,肌张力增高,动作笨、小步态而躯体前倾,流涎等,严重时吞咽困难)。出现用药后的初期,老年人居多。
对症治疗:用药,苯海索(安坦)2毫克,2~3/天;东莨菪碱0.3毫克,肌注,1~3/天;苯甲托品;金刚烷胺;苯海拉明;必要时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用量;换药,可换用锥体外系反应小的抗精神病药物。
④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出现率为0.5%~40%,长期用药可引起。可出现颊肌、舌肌、咀嚼肌的不自主运动:吸吮、咂嘴、弄舌等;躯体四肢各部位均可发生肌肉抽动、强直,甚至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等。
特点:抗胆碱药不能使症状减轻,反而使症状加重。停用抗精神病药会使症状加剧。增加抗精神病药特别是氟哌啶醇,可以掩盖症状。
对症治疗:早期发现,尽早减少或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加用不引起锥体外系症状的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等。
(4)体温升高。过敏反应,皮疹、太阳照射后加重。
(5)肝损害。
(6)粒细胞减少,是过敏反应,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轻者:停药1~2周可恢复。重者:停药,输血,激素,抗感染。
(7)体重增加。乳汁分泌。
(8)癫痫发作,EEG异常,诱发癫痫波。急性中毒。
(9)恶性综合征(malignant 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意识障碍、肌张力高、高热、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
对症治疗: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给予支持性治疗;可用肌肉松弛剂,如硝苯呋海因;使用促进中枢多巴胺功能药,如溴隐亭2.5毫克,2次/天。
7.常用抗精神病药的特点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常用抗精神病药物作用于治疗剂量范围如下:
(1)氯丙嗪:镇静作用强,有抗幻觉、妄想作用。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体位性低血压、抗胆碱反应(如口干、便秘、心动过速等)、催乳素水平升高、皮疹。氯丙嗪于门诊剂量为50~ 400毫克/天;住院剂量为300~600毫克/天。
(2)氟哌啶醇:抗精神病作用同氯丙嗪,易发生锥体外系反应。针剂常用于处理精神科的急诊问题,也适用于老年或躯体疾病伴发的兴奋躁动等精神障碍的病人。小剂量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秽语综合征。氟哌啶醇于门诊剂量为2~6毫克/天;住院剂量为8~40毫克/天。
(3)氯氮平:镇静作用强,很少发生锥体外系反应。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体重增加、心动过速、便秘、排尿困难、流涎、粒细胞缺乏等。氯氮平于门诊剂量为75~200毫克/天;住院剂量为100~400毫克/天。
(4)奋乃静:副作用小,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适用于老年或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患者。门诊剂量为8~24毫克/天;住院剂量为10~60毫克/天。
(5)氟奋乃静:与奋乃静类似,更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氟奋乃静6~20毫克/天;住院剂量为20~30毫克/天。
(6)三氟拉嗪:作用似氯丙嗪,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三氟拉嗪10~30毫克/天;住院剂量为10~40毫克/天。
(7)利培酮(维思通):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症状均有效,锥体外系反应较轻。维思通1~3毫克/天;住院剂量为3~6毫克/天。
(8)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症状均有效,锥体外系反应少。奥氮平5毫克/天;住院剂量为10~15毫克/天。
(二)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 drugs)是提高情绪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情绪低落,抑郁消极等症状,但不会提高正常的情绪。
1.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
(1)作用特点:①多数有镇静作用,改善睡眠和多梦;②能改善抑郁病人的抑郁情绪,对正常人不产生兴奋作用;③用至治疗量不是立即见效,一般需2~3周方见效。
(2)适应证:①内因性抑郁症;②外源性抑郁症;③更年期抑郁症;④抑郁性神经症;⑤预防单相抑郁的复发;⑥隐匿性抑郁症;⑦其他抑郁症状: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综合征、器质性抑郁等;⑧焦虑症、强迫症、惊恐发作、儿童多动症等。
(3)禁忌证:①癫痫及老年人(慎用);②严重的心血管、肝、肾等疾病;③青光眼(因TCAs具有阿托品样作用);④肠麻痹;⑤尿潴留;⑥前列腺肥大;⑦粒细胞减少;⑧妊娠头3个月。
(4)用药方法和剂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治疗量(10天左右加到治疗量)。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门诊剂量均为50~150毫克/天,住院剂量均为150一300毫克/天。维持治疗时间一般6~12个月或更长。
(5)不良反应:①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如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手颤、排尿困难、肠麻痹等;②心血管的不良反应、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③神经精神方面症状:大剂量可见震颤、共济失调、肌阵挛,或痉挛发作、嗜睡、无力,诱发精神病性症状,诱发躁狂;④可引起血细胞减少;⑤性方面的副作用:性功能障碍,包括阳痿、射精障碍、男性和女性兴趣和性快感降低;⑥过量中毒。
2.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苯乙肼、苯环丙胺、吗氯贝胺。此类药与某些食物(如酪胺等)及药物(其他抗抑郁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一定的危险,所以临床上不作为首选药。
(1)药理作用: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突触间单胺递质增加,兴奋中枢,提高情绪,所以发挥作用较快。
(2)副作用:直立性低血压、失眠、头晕、疲乏、激动、口干、便秘、排尿困难等。须注意MA0Is与TCAs不能联合使用,否则会出现严重副作用,需要更换时必须经过15天以上的清洗期。
3.四环类抗抑郁药物
◆麦普替林:选择性阻滞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显效快,副作用小,镇静作用强。不良反应:抗胆碱能作用比TCAs小。口干、嗜睡、视物模糊,对心脏副作用不明显。
◆米安舍林:疗效与TCA相似,1~2周显效,无抗胆碱能副作用。
4.选择性5一HT再吸收抑制剂 疗效较好,副作用小,依从性好,作用范围广,无需调整用药剂量。帕罗西汀(paroxetine)常用量20毫克/天;氟西汀(fluoxetine)常用量20毫克/天,最大剂量80毫克/天;舍曲林(sertraline)常用量50~200毫克/天;氟伏沙明(fluvoxamine)常用量50~200毫克/天,睡前顿服,或分次口服,最高量300毫克/天;西酞普兰(citalopram)常用量20~60毫克/天。
5.其他新型抗抑郁药 曲唑酮、奈法唑酮、米安色林、米氮平、万拉法新、达体朗,常用量为12.5毫克,3次/天;还有安非他酮、路优泰。
(三)抗焦虑药物
抗焦虑药物具有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的药物都曾列入此类。目前最常用的是苯二氮a类,其他还有丁螺环酮、普萘洛尔(心得安)及部分三环类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等。
1.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抗焦虑作用,减轻或消除神经症病人的焦虑不安、精神紧张、恐怖情绪等;镇静催眠作用,小剂量的可致镇静,大剂量可催眠,缩短睡眠的潜伏期,升高醒觉阈值,增加净睡眠时间;抗惊厥作用,可以抑制脑部不同部位的癫痫病灶的放电向外周扩散;抗骨骼肌松弛作用,增强了γ一氨基丁酸(GABA)的活性,或通过抑制脊髓和脊髓的运动反射所致,能对抗大脑强直和大脑麻痹性肌强直;对行为的影响:动物实验发现可降低猴的攻击性。
(2)周围神经效应:大剂量时,尤其静脉注射时才出现周围神经效应。临床表现:心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反射性心率加快,抑制夜间胃酸分泌。
2.适应证 各种焦虑状态,强迫状态、癫痫,术前用药,胃肠功能紊乱,心动过速,经前期紧张症,各种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紧张、失眠、自主神经紊乱、轻性抑郁等。
3.禁忌证 严重心血管病、肾病、药物过敏、药瘾者、妊娠头3个月、青光眼、重症肌无力、乙醇及中枢抑制剂使用时慎用;老年人、儿童、分娩前及分娩中。
4.用法和剂量的注意事项
(1)半衰期长,1次/天即可。
(2)易产生耐药性,数周后往往需要调整剂量。
(3)药物依赖,躯体依赖:症状多发生在持续用药6个月以上者;戒断症状是突然中断药物5~7天发生,经过7~10天症状消失;症状是焦虑、激动、易激惹、失眠、震颤、头痛、眩晕、多汗、烦躁不安、耳鸣、人格解体、胃肠道症状。
(4)剂量:因人而异。一般剂量三唑仑0.25~0.5毫克/天,咪达唑仑7.5~15毫克/天,丁螺环酮20~30毫克/天,奥沙西泮30~120毫克/天,劳拉西泮2~6毫克/天,阿普唑仑0.4~1.2毫克/天,艾司唑仑3~6毫克/天,利眠宁10~100毫克/天,氯硝西泮1.5~2.0毫克/天,硝基安定5~10毫克/天,安眠酮200~400毫克/天,地西泮5~15毫克/天,多塞平50~150毫克/天,心得安20~30毫克/天。
5.副作用 最常见的副作用为嗜睡、过度镇静、智力活动受影响、记忆力受损、运动协调性降低等。常见于老年人或肝脏疾病者。血液、肝和肾方面的副作用较少见。偶尔可有兴奋、梦魇、谵妄、意识模糊、抑郁、攻击、敌视行为等。
妊娠或分娩的妇女不易大量使用,否则会发生新生儿呼吸困难、低温、吸乳无力,躯体依赖症状。
(四)抗躁狂药及电休克治疗
抗躁狂药是专门用来治疗躁狂症和预防躁狂发作的药物。典型的抗躁狂药只有碳酸锂,某些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丙戊酸盐等也有抗躁狂效果。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氯丙嗪、氟哌啶醇为最常用的抗躁狂药物,对躁狂也有效。某些苯二氮类药物,如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等对躁狂也有效。
1.碳酸锂 是锂盐的一种口服制剂,药理作用及作用机理不清楚,可以改善情绪活动而不产生镇静作用。
(1)适应证:①躁狂症;②躁狂抑郁症(双相),预防复发;③TCA诱发的躁狂症;④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躁狂症状;⑤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2)禁忌证:①心功能不全:严重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②肾功能不全:急慢性肾炎;③低钠或低钠饮食患者;④妊娠头3个月;⑤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⑥急性感染;⑦体弱、哺乳期妇女、12岁以下者;⑧帕金森病、癫痫、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性皮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慎用。
(3)剂量:常用药碳酸锂,每片250毫克,饭后口服给药,一般开始250毫克,2~3次/天,逐渐增加剂量,治疗量为750~1500毫克/天,血锂浓度为0.8~1.0毫摩尔/升。7~10天显效,2~3周无效者停药(有效率70%~80%)。
维持治疗量:为治疗量的1/2,时间为1年以上,500~700毫克/天,血锂浓度为0.4~0.8毫摩尔/升。
(4)副作用: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副作用与血锂浓度相关。一般发生在服药后1~2周,有的出现较晚。服药期间适当加食咸菜或饮淡盐水可以减少副作用。根据副作用出现的时间分述如下:
①早期的副作用:多尿、手指震颤(细微)、口干、肌无力、乏力、恶心。
②后期的副作用:多尿、烦渴、体重增加、甲状腺肿大、黏液水肿、呕吐、上腹不适、稀便、腹泻等。
③中毒反应:血锂浓度>1.4毫摩尔/升,呕吐、腹泻,粗大震颤、抽动、呆滞、困倦、眩晕、构音不清、意识障碍等。出现反应须立即停用。
④锂中毒原因:肾锂廓清率下降;肾疾病;钠摄入量减少;剂量过大;老年人。
症状:共济失调,肢体运动协调障碍,肌肉抽动,言语不清,意识模糊,昏迷,死亡。
处理:停药;输液;高渗钠盐进行渗透性利尿;人工透析。
2.其他抗躁狂药 抗精神病药和抗癫痫药,有数种抗癫痫药物可以作为抗躁狂药。
◆卡马西平:对治疗急性躁狂和预防躁狂发作均有效,尤其对锂盐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锂盐副作用以及快速循环发作的躁狂患者效果较好。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糖尿病、酒依赖者慎用;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以及孕妇禁用。最初剂量400毫克/天,分2次口服,第3~5天增加200毫克,剂量范围400~1600毫克/天,血浆水平应达4~12毫克/升。副作用为视物模糊、口干、便秘等。偶尔可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及肝损害。应监测血象的改变。
◆丙戊酸盐:常用的有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镁。疗效与锂盐相当。肝脏和胰腺疾病者慎用;孕妇禁用。初始剂量400~600毫克/天,分2~3次服用,每隔2~3天增加200毫克,剂量范围800~1800毫克/天。治疗血浓度应达50~100毫克/升。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刺激症状以及镇静、共济失调、震颤等。
3.电休克治疗(ECT) 是以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而引起意识丧失和痉挛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目前已较少使用,逐渐推广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此方法在通电之前给予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使通电后不发生抽搐,比较安全,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但无论何种电抽搐治疗,治疗效果都较短暂,一般需同药物治疗联合使用。
(1)适应证:①严重抑郁症;②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毁物者;③拒食、违拗、紧张性木僵。
(2)禁忌证:①脑器质性疾病;②严重心血管疾病;③骨关节疾病;④全身感染发热;⑤严重呼吸系统疾病;⑥严重肝肾疾病;⑦儿童、孕妇。老年人慎用。
(五)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医务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言语、表情、举止行为以及其他非言语的方式和特殊的手段来改变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异常行为及躯体功能障碍的一种治疗方法。
1.心理治疗的分类
(1)个别心理治疗:治疗者与病人是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交谈,即只有两个人——医生与患者。存在心理障碍的各科患者,尤其是那些有明显心理创伤引起的精神或躯体障碍的患者,最适合于这种类型的心理治疗。
(2)集体心理治疗:治疗者和患者是一对几或几对几的方式,即一个医生向两个以上的患者进行谈话、示范或讨论,有时医生、护士、心理治疗者与许多患者一起进行集体的言语交流。在特殊的情况下,医生向患者和与患者有关的一些人员,如家人、亲属或同事同时进行谈话,这对患者来说是治疗性的,对其他人员来说则是教育性的,但同时又营造一种使患者感到周围人都关怀他、同情他的治疗气氛。
2.常用的几种心理治疗方法
(1)精神支持疗法:是第一层次的心理治疗。此疗法可运用于来医院就诊的各科患者,特别是患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的人。它采取对患者的疏导、解释、劝说、保证、训练、培养兴趣和调整环境等方式来帮助患者认识他所面临的问题。是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适用于各类患者。它具有支持和加强患者防御功能的特点,能使患者增加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安。其中以解释最为主要。为了做好解释工作,必须详细地收集材料。根据科学的原理,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采取摆事实讲道理方法,把疾病的性质、规律讲清楚,不要使患者发生曲解和误会。在解释时,一定要避免和患者发生争辩,不要强迫患者接受医生的意见。在患者不能接受医生的意见时,可暂时调换主题或不作结论,不要操之过急,要允许患者的思想有反复。解释时还可以动员患者家属、亲友和单位的领导或同事,甚至已被治愈的患者共同进行,以增强疗效。
(2)暗示疗法:是以某种信息影响别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方式。“特殊”在于对实施暗示一方来说,不是说理论证,而是动机的直接“移植”;从受暗示的一方来说,不是通过分析、判断,思考,而是盲目、附合地接受暗示信息。受暗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而且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不过,每个人接受暗示的感受性差别很大,这种差别与每个人的气质、性格、思维类型、年龄、性别、智力、文化水平、社会经历、宗教信仰等有关系。暗示的种类和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自然暗示、有意暗示、积极暗示、消极暗示、自我暗示、他人暗示、情境暗示、权威暗示、催眠暗示等。因为语言、文字、表情、手势,甚至任何事物都可用来做暗示的手段,所以暗示的方式方法就千变万化了。暗示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通过暗示,既可以给患者治病或者消除症状,又可以使人产生疾病或加重患者的症状。暗示治疗的成功与否,至少要取决于3个条件:第一是治疗者的权威性,如医生技术权威性、知识的渊博、治疗的能力、人格魅力等是暗示治疗的重要条件;第二是患者暗示的易感受性;第三是患者对治疗者暗示的顺从性或信任程度。
临床上常用的暗示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语言暗示:是在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表现、心理、社会因素、患病前人格特点、文化水平等情况下,暗示条件完全具备之后,通过热情而令患者动情的言语使他的认知、情感和思想发生变化,使他的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忧愁变为喜悦,从消极悲观变为积极开朗,从垂头丧气变成有信心、有勇气。
②药物暗示:如医生给患者服安慰剂就是药物暗示。
③手术暗示:临床上常用于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如疑病症。
3.放松疗法 所谓放松就是使自己的思想、情绪、肌肉都处在一个不紧张或者松弛宁静的状态。放松疗法的种类很多。
(1)静默法:静坐、闭眼,使自己凝神于某种物体形象,排除一切杂念而使情绪平静下来。
(2)我国气功中的静功。
(3)印度瑜珈:其中的某种类型。
(4)日本的坐禅。
(5)自我训练:是20世纪初德国精神病学家舒尔茨首创,用带有暗示性的指导语告知患者,如感到四肢沉重便是肌肉深度松弛的现象,感到肢体温热便是血管扩张的现象。
4.系统脱敏疗法 主要用于治疗引起焦虑的神经症,如恐怖症、强迫症等。首先让病人学会放松和放松训练方法。通过小步原则设计的一种恐惧层级,采用松弛训练与恐惧层级结合起来,由最低层级上升,直至面对最高层级的刺激时仍能保持松弛状态,整个过程要经过多次治疗,循序渐进。
5.直接暴露疗法 这与系统脱敏疗法相反,即直接让病人暴露在他所恐惧的环境中,强迫患者面对引起恐惧的情境,阻止他平时经常采取的回避行为,直到恐惧反应减轻为止。治疗开始时,必须决定现实的治疗目标,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6.厌恶疗法 使患者产生痛苦的刺激与病态行为反复多次结合,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为目的的治疗方法。
7.生物反馈疗法 就是借助电子仪器把人体内部生理功能的信息,以视觉或听觉的形式显示出来,使患者能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内脏器官功能反应,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常用的形式有以皮肤温度、皮肤电阻、肌电、脑电波等作为指标,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有助于各内脏生理功能的正常化。
8.认知治疗 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并采用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它重视患者的认知方式的改变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统一。其理论基础是Beck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种类包括自我指导训练,应对技术训练,合理情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