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常见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第290页(9878字)

【耳穴疗法】

取穴:心、肝、肾、神门、枕。配耳穴:太阳、额、顶。

用法:将王不留行籽置于0.4厘米的胶布上,分贴于上述穴位。胃气不和,多梦者加用耳穴胃、脾;头痛者加用耳穴太阳、额、顶。每次只贴1侧耳穴,隔1~2天换贴另一侧耳穴。贴后用手按压,有痛感为好。另嘱病人每日自行按压4~5次,每次5分种,疼痛感以能耐受为度,7次为1个疗程,间隔5~7天后可继续治疗。

【穴位安神】

穴位安神膏的药物组成:朱砂50克,石菖蒲50克,50%二甲基亚矾30毫升,蜂蜜50克。

制备及应用:将朱砂、石菖蒲研细粉过120目细筛,蜂蜜炼至滴水成珠,将药粉与蜂蜜及二甲基亚矾混合待凉后,加工成直径约1厘米,厚约2毫米的小饼,装瓶密封保存。

晚睡前,用热水洗脚擦干后,取穴位安神膏一片贴于足心涌泉穴上,外用胶布固定。用手指按压贴药后的涌泉穴,每次按摩3~5分钟,以涌泉穴有热感、胀感为止。每天换药1次,5天为1个疗程。

【推拿治疗】

取穴:头面颈肩部取印堂、神庭、睛明、攒竹、太阳、角孙、风池、肩井、百会;腹部取中脘、气海、关元、神阙;背部取心俞、脾俞、胃俞、肝俞、肾俞;四肢部取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手法操作:

(1)头面部操作:先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自印堂至神庭,再从印堂向两侧沿眉弓至太阳各往返5~6次,然后沿眼眶周围用双手抹法治疗5~6次,再用扫散法在头两侧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治疗;从头顶开始用五指拿法,到枕骨下部用三指拿法,配合按拿风池、肩井穴。以上操作中重点以印堂、神庭、睛明、攒竹、太阳、腰、角孙、风池、肩井穴为要穴,时间为10~15分钟。

(2)腹部操作:按顺时针方向摩腹,配合按揉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穴,为5~6分钟。

(3)背部操作:沿脊柱两侧及督脉滚法、擦法治疗重点心俞、脾俞、胃俞、肝俞、肾俞按揉。

(4)四肢部重点在内关、神门、三阴交、太溪等穴按揉。

辨证取穴加减如下:

(1)心脾两虚型:除常规手法治疗外,还要对腹部的中脘、关元,背部的心俞、肝俞、肾俞、脾俞以及四肢部的足三里等穴进行重点手法操作,直擦背部督脉以达到透热为止。

(2)阴虚心旺型:除进行头面颈肩背部手法治疗外,横擦肾俞、命门部以达到透热为止;擦两侧涌泉穴以引火归源。

(3)痰热内扰型:除常规手法治疗外,对背部脾俞、胃俞、心俞、肝俞、腹部中脘、气海、天枢、神阙、足三里、丰隆等穴重点手法操作,向下直擦骶部八骨穴以透热为止。

疗程: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停治3天。

【冰片压耳】

主穴:神门、缘中、皮质下、交感、垂前、失眠。

辨证配穴:心脾再虚型配心、脾;肝郁血虚型配胰胆、肝;心肾不交型配心、肾;胃气不和型配胃;痰热内扰型配胰胆、肺;心虚胆怯型配心、胰胆;阴虚火旺型配肾。

治疗方法:主、配穴一般分为2~3组,交替使用。每次选主穴2~3个,配穴3~4个,3~4天更换1次,6次为1个疗程,每次双耳均贴。嘱患者在饭后及睡前半小时按揉,每次40下。顽固性失眠者可在神门、缘中等耳背对应点对压。

【站蹲呼吸功】

功前预备:于睡前脱鞋站立,两膝关节微屈,两足分开等肩宽,两足为轴,两足掌内旋微呈内八字状,两足涌泉部站于直径5厘米的木制半球上,上臂自然下垂,屈肘置胸前,双手掌心相对(如作揖状)自然合握直径5厘米的木球,排除杂念,两目平视,自然呼吸,含胸收腹,松腰展背站立5分钟。

功法:先深吸一口气,稍停片刻,然后将气徐徐呼出。与此同时,双手按反时针方向均匀用力揉按木球,逐渐提起足后跟,稍屈践,下蹲至两膝相触位。稍停片刻后,再缓缓吸气,同时双手按顺时针方向均匀用力揉按木球,缓缓站起至预备姿势,同时慢慢松践,足跟逐渐落地。稍停片刻又下蹲,如此反复,呼吸逐渐做到轻、缓、深、长。患者可根据体力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一般练习5~20分钟。收功后自然步行5分钟即可就寝。

【穴位埋线】

■方法1

取穴:三阴穴、安眠2。

操作:用注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装有00号肠线1厘米的9号腰穿针刺人穴内各2厘米,然后推入肠线,外盖敷料。20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方法2

取穴:陶道。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心肾不交配心俞、肾虚;心胆气虚配心俞、胆俞;痰热扰心配中脘、内关;脾胃虚弱、胃气不和配脾俞透胃俞。

操作:陶道、内关用注线法。将1号肠线1厘米装入12号腰穿针,刺入穴内,陶道刺入2.5厘米,内关刺入1.5厘米,注入肠线;余穴用穿线法。将2号肠线穿于三角针上,从穴位上方1.5厘米处进针,下方1.5厘米处出针,留植肠线2厘米于穴内。每30天埋线1次。

■方法3

取穴:天宗内侧0.2~0.3厘米处敏感点(或取无宗穴)。

操作:用穿线法。找准敏感点,消毒局麻,用三角针穿上2号肠线,于穴外侧1.5厘米处进针,穴内侧1.5厘米处出针,剪去两端线头,穴下留置肠线2厘米。20天1次,3次为1个疗程。

【针灸配方】

配方:神门、三阴交、安眠。

配穴:心肝火旺加刺行间、风池、阳陵泉;脾胃失和加刺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加刺肾俞、太溪;气血两虚加刺脾俞、肾俞、足三里。

耳针耳压取穴:心、肾、脑、皮质下、神门、枕。

操作:神门直刺0.3~0.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三阴交、安眠直刺0.8~1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足三里、太溪、脾俞、肾俞直刺0.5~0.8寸,施捻转补法;风池向印堂方向刺0.8~1寸,施捻转提插泻法;行间、阳陵泉直刺0.5~1寸,施捻转提插泻法。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分钟。

耳针耳压:每次3~4穴,交替使用。

耳针:探准穴位,消毒后,用0.5~1寸毫针进针1分钟,略捻转几次留针15~30分钟。每日治疗1次。

耳压:用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耳穴,每日睡前自行指压贴药处2~3分钟,每隔1天更换1次。

疗程:

(1)针刺治疗:15天以内每日针刺2次,15天后每日1次,15~30天为1个疗程。

(2)耳针治疗: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耳压治疗隔日更换1次,3~6次为1个疗程。

【推罐疗法】

(1)心脾两虚型

治法:取背俞穴(肺俞—脾俞即T3-11)。局部皮肤涂上润滑石蜡油,取中号玻璃火罐,用闪火法将罐从上(肺俞)向下(脾俞)慢慢推充血性罐(皮肤微红),最后将罐分别留拔在双侧心俞上,留罐15分钟,再取大椎穴拔充血性罐,也留罐15分钟。

(2)肝郁气滞型

治法:方法同上。取背俞穴(T3-9),将罐从下(肝俞)向上(肺俞)推瘀血性罐(皮肤出现瘀血点),最后将罐留拔在双侧肝俞穴上,并留罐5分钟,再取大椎穴拔瘀血性罐,留罐5分钟。

(3)心肾不交型

治法:取背俞穴(T3-L2),将罐从上(肺俞)向下(肾俞)推充血性罐,最后将罐分别拔留在肾俞穴上,并留罐10分钟,再取大椎穴充血性罐,留罐5分钟。

隔日推罐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7天,再行第二个疗程。

【人工睡眠旋律法】

(1)一般治疗:取咖啡10块(市场售,每块可冲1杯开水)或茶叶20克(花茶),均匀10日量。每天早饭后或上午九点左右饮咖啡1杯或浓茶1~2杯,以使精神达到高度兴奋、精力充沛为目的,中午勿需休息。天天如时饮用,不可间断,并遵医嘱,每天早上5点半左右起床散步或做早操30分钟。

(2)中药治疗

①内服中药半夏秫米汤。

②方药组成:法半夏40~60克,苡米30克。

③加减:

a.气阴两虚者加党参15克,五味子12克,炒枣仁15克。

b.心肾不交者加黄连6克,肉桂3克,夜交藤30克,远志12克。

c.阴虚火旺者加生地15~20克,阿胶12克(烊化),蛋黄2枚(冲服),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

d.心悸怔忡、脉弦数者加朱砂3克,琥珀3克,分2次冲服。

④煎服法:水煎服,日服1剂,每天下午8点左右及晚上10点左右各服一煎。晚上10点半前后卧床休息(独宿最好)。

【手心敷药法】

(1)方药组成:生骨20克(研细),珍珠粉4.5克,琥珀5克。

(2)手心敷药具体制备及应用方法:上三药合调拌匀,装瓶备用。每天以3~4克,加鲜竹沥少许调湿,分为2份,用2层纱布包妥。中午和晚上入睡前,将药分别置于手心(劳宫穴周围),外用胶布固定,并用手指轮流缓慢按压药包30~50分钟,每分钟40~60次。夜间可留药于次日晨取下。治疗期间除高血压病人继服原降压药以外,一般停止使用其他药,并禁食辛辣刺激物。

(3)加减法:对于邪热内扰者,证见失眠,烦躁易怒,口苦口干,小便黄赤,在便秘结,或心烦性急,胸脘痞闷,恶心,头目昏沉,或头痛,体倦纳呆,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热偏盛者基本方加黄连末5克,痰偏盛者加生半夏10克。阴虚火旺者,证见虚烦不寐,心慌心悸,头晕头痛,耳鸣,五心烦热,记忆力减退,口干,尿赤便秘,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疗以基本方加黄连末6克,肉桂末1克。方法同前。气血两虚者,证见失眠多梦,夜卧易惊,心慌心悸,恶心,纳呆,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或细弦。手心敷药的同时,加服归脾丸。无血虚证者于基本方中加朱砂5克。以上加味药的研制及用法同前。

【针刺百劳穴】

取穴:百劳穴。

手法:一般进针1寸深,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0~15分钟,中间捻针1次。

疗程:一般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间隔2~3天。如患者病情明显改善及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可继续针刺,疗程中不间隔,继续治疗。

适应证:本法适用于各型失眠患者,尤其适用于心脾两虚型患者,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百会透前顶】

穴位:百会穴。

针刺方法:使用32号1.5寸毫针,常规消毒后,将针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然后再将针向前顶穴方向平行刺入1.2寸左右。施抽气法,即用暴发力向外速提,但速提时针体最好不动,至少提出1分钟,连续3次后再缓慢地将针进至原处。行针2分钟,使患者头皮产生沉麻胀痛感并向前额部传导,留针24小时。

疗程: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可根据病情针刺3个疗程。

【水针治疗】

取穴:双侧神门,天宗,左神门配右天宗,右神门配左天宗分组备用。

选用药物:人参注射液2毫升,维生素B】20.25毫克(1毫升)。

治疗方法:取上药,使用普通5毫升注射器,6号针头吸入上药。先取右侧天宗,行针得气后,缓缓推药2毫升;再取左侧神门,针尖向心斜刺,以针感放射到腋部甚至入心为佳,回抽无血后缓推药液1毫升。

疗程:每天1次,两组穴位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

【中药熏洗】

方药组成:黄连10克,桂枝15克,细辛6克。

治疗方法:加水1000毫升,武火煎至沸腾5分钟即成。待温,熏洗浸泡双脚,每晚睡前1次,浸泡不少于20分钟,每剂药连用3次(后两次至沸即可),9天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收效,3个疗程治愈。

【中药离子穴位导入法】

导入药物:采用上海中药一厂生产的丹参注射液,每支2毫升,每次2支。

取穴:双内关穴与双神门穴。

治疗方法:将上药液吸附浸湿卫生用纸,置于双内关穴与双神门穴,将离子导入治疗机(G6805-Ⅱ型),用0.1毫米铜皮作导电板,分别固定在药液吸附垫上,接通阴极、阳极导板,治疗电量以病人感到酸、胀、麻木、抽搐且能忍受为宜。

疗程: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1~2次,导板阴极、阳极轮流交换,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

【刮痧】

部位:头顶部为百会、四神聪、印堂、神庭、攒竹、太阳、角孙、风池、鱼腰;背部为神道、心俞;上肢部为神门;下肢部为三阴交。

手法:以补刮为主,先以补法刮拭,后用平补平泻法。先由轻到重,在同一经脉上刮至皮肤发红为度。中医辨证,肝阳上亢、血压高者加间使、行间、曲池,用泻法;脾胃不和者加中脘、脾俞、胃俞,用补法。

疗程及注意事项:5次为1个疗程,刮时应避风保暖,刮后最好让患者饮一杯温开水,且在30分钟以内忌洗冷水澡。有皮肤感染、外伤骨折处忌刮。为避免出现晕刮现象,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禁刮。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

(1)针刺取穴:内关(双)、神门(双)、百会、安眠(双)、印堂、风池(双)、三阴交(双)。

①加减:心肾不交加肾俞、太溪;心胆虚怯加侠溪;心肝火旺加行间;胃气不和加中脘、足三里。

②手法:毫针,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

(2)推拿治疗:开天门10次(用两拇指从眉心交互自下而上推至发际);推坎宫10次(两拇指自眉心推至两眉外梢处)。分额阴阳10次(两指母自眉心穴同时分别推向右侧的太阳穴和左侧的太阳穴);揉太阴、太阳穴各1分钟;拿五经10次(用五指拿法从前发际至后发际),拿风池10次。重复以上动作一遍,最后斜扳颈椎。

【足部按摩】

治疗方法:足部按摩,包括足部反射区按摩和足部有关穴位的按摩。其中足部反射区包括基本反射区+直接反射区十相关反射区;足部有关穴位包括足部经穴和足部经外奇穴。

(1)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先用温热水泡脚10分钟。医者坐其前,一手握其左足,另一手以食指第一关节之顶点或拇指腹施力,先左肾、输尿管、膀胱基本反向区按压3~5遍。

(2)重点按揉直接反射区和相关反射区之头、额窦、小脑、心肝胆、脾、小肠等反射区8~10遍,按压腹腔神经丛、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5~6遍。

(3)按揉足部经穴:厉兑、照海、太溪、行间、隐白以及奇穴失眠穴,每穴按压1~2分钟。再用拳击涌泉和失眠穴各50次,不能过度刺激,以免适得其反。

(4)按搓足大拇指1~2分钟,最后擦涌泉至透热为度。

(5)先左足,后右足。治疗结束后,嘱咐患者喝温开水300~500毫升,以加速代谢。

用上法每日1次,每次30~4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推拿治疗】

取穴:印堂、神庭、睛明、攒竹、太阳、角孙、风池、肩井、中脘、气海、关元、天枢、神阙、足三里、丰隆、心俞、肝俞、隔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八瘳穴等。

手法:平推法,一指禅,八字抹法,揉法,按法,拿法,摩法,五指抓法,滚法等。具体操作如下:

(1)头部与颈肩部位的操作

①用拇指平推法:从印堂至神庭21次,从印堂至神庭到头维,太阳用八字抹法,用一指禅法在眼眶周围往返7次,同时辅以揉法。

②用拇指擦法:于头部及两侧胆经循行部位,治疗往返7次,用五指抓法从神庭至百合到风池穴时,用二指点按法反复数次,再用滚法在肩、颈部位反复往返21次,时间均约15分钟。

(2)腹部操作:顺时针方向摩法,同时配合按揉中脘、气海、关元等穴,最后用震颤法在神阙穴震颤约5分钟。

·心脾两虚:可证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除上述手法外,再辅以按揉心、肝、肾、胃等背俞穴以及足三里,擦背部督脉以有热度为感。

·阴虚火旺:可证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弱或梦遗、健忘、心悸、腰酸等证。治疗:除上述手法外,再辅以推、按、摩、揉、擦肾俞、命门以及涌泉。

·痰热内扰:可证见失眠胸闷,头重,心烦,口苦,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治疗除上述手法外,再用滚法在脊柱两侧反复往返,着重于心、脾、胃等背俞穴,最后用擦法作用于腰骶部位。

【梅花针加拔罐】

取穴:主取心俞、安眠两穴。

治疗方法:病人取俯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以梅花针先叩安眠穴,手法宜轻;背部穴位的叩刺属实证的宜重刺,属虚证的宜中等刺,并在叩刺后配合拔罐,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要求病人停用镇静类药物。

【豹文刺大椎穴为主】

取穴: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缘。为诸阳经之会穴,具有通调阴阳、清热解表、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之功效,可治疗一切热症,对于失眠之阴虚火旺症尤为适宜。

治疗方法:

(1)针刺:大椎穴周围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在大椎穴迅速地前后左右均刺中血络,使之出血。

(2)拔火罐:采用闪火法,将大号广口玻璃罐迅速扣在豹文刺的大椎穴上,置留10~15分钟(视其出血不要超过10毫升),然后将罐取下,擦干血迹,盖上敷料。每周治疗2次,4次为1个疗程。

【丝竹空透率谷】

取穴:丝竹空透率谷、百会、风池、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30号3寸毫针,从丝竹空浅针横刺,向率谷穴水平方向透刺,小幅度捻转,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重胀感。其余穴位按常规刺法,均取得较强针感后,留针6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艾灸治疗】

治疗方法:嘱患者于每晚临睡前自己用艾条温和灸百会穴15分钟、涌泉穴15分钟。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