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19页(1352字)
细胞核(nucleus) 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储存遗传信息,控制细胞代谢、分化和增殖活动。不同组织的细胞核在形态上有很大差异,主要随着细胞的功能及蛋白质合成活性程度而改变。每个细胞通常只有一个核,一些高度分化的细胞含双核或多核。蛋白质合成活跃的细胞,胞核相对淡染,核仁较明显;相反,不活跃的细胞的细胞核染色较深,核仁看不清。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染色体、核仁和核基质等几部分(图2-1)。
(一)核膜
核膜(nuclear membrane) 是细胞核表面的一层半透膜,由内、外两层膜构成,两膜之间为核周隙(perinuclea space),外层附有核蛋白体,有时可见与内质网相连,说明细胞外物质可通过内质网运送到细胞核周围。核膜上有许多核孔,核孔数在不同细胞差异较大,与细胞功能活动有一定关系,如高度分化、代谢活跃的肝、肾、大脑,其核孔数目较多达15~20个/μm,而低代谢细胞的核孔可少至0~3个/μm。核孔直径为40~100nm,多见70~80nm,是核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的孔道。核内形成的核糖核酸(RNA)可经核孔进入细胞质。
(二)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质(chromatin)和染色体(chromosomes) 是核内嗜碱性物质,主要由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其中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对DNA活动起调节作用。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间期和分裂期时以不同的形态表现。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在光镜下观察,有的部分比较稀疏,染色较浅为常染色质,是进行功能活动的部分;有的部分螺旋化程度较紧密,染色较深,为异染色质,其功能不活跃。当细胞进入分裂期时,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变粗变短称为染色体。人体染色体为46条即23对,每对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故人类的遗传有一半受父方影响,一半与母方有关。此外,染色体上的基因(gene)也是成对的,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称为显性基因(dominant),影响力较小的基因称隐性基因(recessive)。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决定身体各种性状(形态机能特征);1对为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命名为X和Y,它们与性别有关,女性为X、X,男性为X、Y。每一条染色体由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以着丝点相连而成。
(三)核仁
核仁(nucleoli) 是核内的球状小体,一般为1~2个、在生长、繁殖代谢旺盛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肿瘤细胞)中核仁较明显,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细胞质中核蛋白体主要在核仁处形成,经核孔进入胞质。
(四)核基质
核基质(nuclear matrix) 是透明液态的无定形基质,含水、各种酶和无机盐类等,为核内的代谢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