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构造和化学成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84页(1271字)

骨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

(一)骨质

骨质(bone matrik)是骨的主要成分,由坚硬的骨组织构成,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骨密质(compact bone)厚而致密,由规则而且紧密排列成层的骨板构成,具有抗压、抗扭曲力强,在四肢长骨骨干尤为明显。骨松质(spongy bone)位于骨密质内面,疏松呈海棉状,由许多杆状或片状的骨小梁构成。骨小梁的厚薄及彼此间的距离各骨有所不同,其排列方式与各骨所承受的压力以及相应的活动能力方向相一致。松质在颅骨则特称为板障(diploe)(图3-2)。板障内的板障管(canales diploici)有板障静脉通过。颅骨的内板、外板、板障管与年龄有关,通常是6岁以下儿童及50岁以上的老人,内、外板及板障难于分辨清楚;板障管2岁前不易见到,10岁以前的儿童其出现率一般可达32%。

图3-2 骨的构造(A、B)

(二)骨髓

骨髓(bone marrow)(图3-2)是柔软富有血液的组织,主要分布在髓腔及松质的网眼内,分红骨髓(red bone marrow)和黄骨髓(yellow bone marrow)两种。胎儿和新生儿全部为红骨髓,含有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及其他幼稚型的血细胞,故是红色,有造血功能。通常在5~7岁以后,长骨干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所代替而变成黄骨髓,缺乏造血能力。

成年人红骨髓和黄骨髓约各占总量的一半。但患恶性贫血或失血过多时,黄骨髓也可转化为红骨髓,这是造血功能的代偿现象。通常是:扁骨(flat bone)、短骨(short bone)、不规则骨(irregular bone)、肱骨(humerus)、股骨(femur)等长骨骺的红骨髓则终生保持不变。因此,临床上可选髂骨或胸骨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像,以诊断疾病。

(三)骨膜

骨膜(periosteum)覆盖于骨的表面(除关节面以外)(图3-2A),是一层致密结缔组织的纤维膜,质地薄而坚韧,富有血管、淋巴管神经。骨膜内有大量成骨细胞(osteoblast),对骨的营养、生长或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骨是人体中钙、磷的贮存库,正常人含钙总量约1000g,含磷总量800g,分别占体重的1.5%和1.3%;其中99%的钙和85%的磷藏于骨骼内,故钙磷在骨贮存甚巨。骨质疏松症,其特点是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多见于老年人或绝经后的妇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导,年过50岁的妇女有1/3患有骨质疏松症,使她们容易造成骨折。

上一篇:骨学 下一篇: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