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腔的形态结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180页(2233字)

(一)右心房

右心房(right atrium)位于心的上部(图6-2A、图6-3)。向前上部突出的部分称为右心耳(right auricle of heart),内有许多平行排列隆起的心房肌,称为梳状肌束,当心功能发生障碍血流瘀滞时,易在心耳内形成血凝块脱落形成栓子(embolus)。右心房有三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右心的后上壁有上腔静脉口(orifice of superior vena cava);下壁有下腔静脉口(orifice of inferior venacava),下腔静脉口前缘有半月状的下腔静脉瓣(Eustachian valve),胎儿时该瓣膜具有引导血液经卵圆孔流向左心房的作用;在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有冠状窦口(orifice of coronarysinus)。它们分别引导人体上、下半身和心壁的静脉血流入右心房。出口为右房室口(right atrioventrioular orifice),通向右心室。房间隔较薄,其下部有一浅窝,称卵圆窝(fossa ovalis),是胎儿卵圆孔闭锁后的遗迹。

图6-3 右心房

(二)右心室

右心室(right ventricle)位于右心房的左前下方,构成胸肋面的大部分,室壁厚约3.0~4.0mm(图6-2A、图6-4)。室腔略呈尖端向下的锥体形,室腔底有右房室口和肺动脉口所占据,两口之间的室壁上有一弓形的肌隆起,称室上嵴(supraventricular crest)将室腔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两部分。流入道位于室腔右下较大的区域。入口是右房室口,口呈卵圆形,周径平均11cm,可容纳三个指尖。口周围有纤维环,环上附着三个三角形瓣膜,称三尖瓣(右房室瓣)(tricaspid valve),分前尖(anterior cusp)、后尖(posterior cusp)和隔侧尖(septal cusp)。室壁内有纵横交错的肌隆起,称肉柱(trabeculae cameae)。在室腔前、后、内侧壁上可见三组锥状隆起,称乳头肌(papillary muscles)。每个乳头肌尖端发出的腱索(tendinous cords)与相邻的两个尖瓣相连。纤维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当心室收缩时由于纤维环缩小和血液推动,使三尖瓣互相对合,封闭右房室口,乳头肌收缩和腱索牵拉,瓣膜不致翻向心房,能有效地防止血液逆流至右心房。流入道位于室腔左上角,室上嵴至肺动脉口之间的光滑区域,形似倒置的漏斗形,称动脉圆锥(conus arteriosus),其上端借肺动脉口(orifice of pulmonary trunk)通动脉干。口周围的纤维环上附有三个袋口朝上的半月形瓣膜,称肺动脉瓣(pulmonary valve),每个瓣膜游离缘中央有一个半月瓣小结(nodules of semilunar valves)。当右心室舒张时,半月瓣受肺动脉干内血液压力而闭合,防止血液逆流入右心室。

图6-4 右心室

(三)左心房

左心房(left atrium)构成心底大部分(图6-2B、图6-5),是四个腔中最后面的部分。其前部向右前方突出的部分,称左心耳(left auricle),掩盖肺动脉根部的左侧。左心耳壁内面也有发达的梳状肌。位于左心房后壁的两侧各有两个肺静脉口(orifices of pulmonary veins)。左心房的出口为左房室口(left atrioventricular orifice),在左心房的前下部,是左心房通左心室的出口。

图6-5 左心房及左心室

(四)左心室

左心室(left ventricle)位于左心房的左前下方(图6-2B、图6-5),其内部结构与右心室相似,但室壁厚约9.0~12.0mm,约为右心室壁的2~3倍,肉柱较细,乳头肌及腱索较粗大。乳头肌有前后两个(或两组)位于左心室的前、后壁上。左心室以前尖瓣为界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左心室的入口为左房室口,略小于右房室口,口周缘附有两个三角形帆状瓣膜,称为二尖瓣(bicuspid valves)或僧帽瓣(mitral valve),前尖瓣较大,后尖瓣较小。它与腱索及乳头肌的关系及作用与右房室口的三尖瓣相同,可防止左心室血液逆流入左心房。其出口为主动脉口(aortic orifice),口的周围的纤维环上,亦有三个袋口朝上的半月形瓣膜,称主动脉瓣(aortic valve),形状与肺动脉瓣相似,但稍大而坚韧,半月瓣小结明显,其作用肺动脉瓣相似,可防止主动脉的血液倒流入左心室。与主动脉瓣相对的主动脉壁向外膨出,瓣膜与主动脉壁之间的内腔称为主动脉窦(aortic sinus),可区分为左、右、后三个窦,其中主动脉左、右窦分别有左、右冠状动脉开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