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皮菌属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兽医微生物实验诊断手册》第443页(3515字)

嗜皮菌属属于放线菌目、嗜皮菌科。本属只有一个种,即刚果嗜皮菌(D.congolensis)。此菌能产生游动孢子(zoospore)。游动孢子或菌丝经接触、吸血昆虫或其他机械传播而传染到健康动物,引起皮炎为特点的嗜皮菌病。此病在国外还有别的名称,如皮肤放线菌病、皮肤链丝菌病、霉菌性皮炎、团毛病、草莓状腐蹄病等。

嗜皮菌病分布于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欧洲,见于、绵、山羊、、驴、、羚羊、鹿、长颈鹿、斑马、北美地松、绵尾等,并感染于人。我国已在某些地区发现,见于牦牛、水牛、山羊和马。

疾病表现为患部皮肤发炎,有豌豆大至蚕豆大结节。结节表面粗糙,常与皮毛粘在一起,毛长者成团(如绵羊),毛短者似油漆刷子(如牛),无毛处(如眼、耳、口、鼻周围)或脱毛处则结节裸露。后来,结节形成痂块,痂块继而脱落,轻症者可自愈。如患部面积大或有其他细菌继发感染,则病情较严重,患畜消瘦、萎靡,个别死亡。此病死亡率极低,但生长、产乳、产肉、产毛的经济上损失,相当重大。

一、病原菌特性与实验诊断

(一)涂片检查 采湿痂连同渗出液,用力擦在玻片上做成涂片;干痂可加少许生理盐水研磨后,做成涂片。湿痂比干痂好,以骆氏美蓝或姬姆萨或瑞特氏染色较好。革兰氏染色虽易染上且表现为革兰氏阳性,但因着色深,加上组织成分和易有染料沉淀,反不如骆氏美蓝等法清晰。

嗜皮菌的菌丝分支,直径2~5μm,顶端的菌丝断裂,由于向纵横两个方面分裂成球状,故在涂片中可见成堆或散在的“四联球菌”状或“八联球菌”状的孢子,由于有周身鞭毛,故称游动孢子,用悬滴标本检查,可见孢子能运动。孢子直径为0.5~1.0μm。

涂片可见的要点是分支的菌丝,分支部位以上的菌丝较细,菌丝顶端或其附近有像八联球菌状的孢子,如作鉴别染色是革兰氏阳性、非抗酸性。

(二)分离培养 将湿痂或渗出液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置于适宜的温度(37℃)培养。此菌可生长的温度为25~40℃,pH以7.2~7.5为宜,需氧兼行厌氧,但需氧下的生长较厌氧下为丰盛。干痂块可加少许生理盐水或肉汤研磨成稀糊状后再接种。此菌在37℃下24h,可长成0.5mm大的灰白而隆起的菌落,或圆或方,或边缘略不整齐,粘稠或粗糙而坚硬,有的菌株所产生的菌落与培养基粘连较紧。2~5日后,菌落可达2mm,现出桔橙色,菌落密集处所现出的桔橙色更为明显,但有的菌株的菌落一直是灰白色,菌落有明显的β型溶血。

有的被检材料,直接分离不易成功,可先接种到同种动物或兔,待动物或兔感染后,取其丘疹或结节,接种到鲜血平板,则较易分得。

此菌在营养琼脂上生长不良或不生长,在培养真菌的培养基,如沙氏(Sabouroud)、查氏(Czapek)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吕氏血清上生长良好,5天后多液化,有40%菌株三周仍不液化。

在普通肉汤或厌气肝汤中,37℃48h,底部有絮状或微粒状沉淀,液体清朗,表面或有白色菌环或菌膜,有时管壁上附有细菌生长的小颗粒或团块,易沉于底。

刚生长的培养物,可见伸长的菌丝,直径约0.5~1.0μm,有分支,角度近直角,菌丝可有中隔,但顶尖部无中隔,顶部或附近可见八联球菌状的游动孢子,也有四联球菌状的及少数双球状或单球状的,还有时可见游动孢子发芽开始长成菌丝。悬滴或压滴,可见游动孢子有运动力,单个的更明显。较久的培养物可能只见球状体或多数为球状体,菌丝或球状孢子染色为革兰氏阳性,非抗酸性。

(三)生化特性

1.接触酶 不用鲜血琼脂上的培养物而用吕氏(凝固)血清上的培养物测定,或用脑心浸液琼脂的生长物一铂耳,浮悬于一滴30%的H2O2水中,作点滴试验,应为阳性。

2.生化反应 葡萄糖、果糖产酸不产气,多在48h出现,阳性反应持续表现到两周以上;半乳糖48h产酸,两周时培养基又变碱;麦芽糖48h无反应,1~2周时大多数菌株能使之产酸;对乳糖、蔗糖、木糖、卫茅醇、甘露醇、山梨醇、杨苷无反应,M.R.或V.P.反应均阴性,不分解淀粉。

3.对含氮物质 紫乳(每100ml脱脂乳中加入1.6%溴甲酚紫酒精溶液1ml,121℃15min灭菌)在1~3周内被胨化。被测的25个菌株,根据国外资料,只有一个从绵羊草莓状腐蹄病分得的菌株,到3周后仍不现胨化;根据国内资料,从国内分得的7个菌株,均于一周时开始胨化。

(1)明胶 国内的七株均于9~11天开始液化,而国外的资料则称,多数菌株在一周内液化,但少数在3周时仍不液化。

(2)酪蛋白分解试验 将脱脂牛奶与2%琼脂分别高压灭菌后,趁热(约47℃)等量混和,倾注平皿,冷凝后接种被检菌,培养,检查。在细菌生长处附近透明者表示酪蛋白被分解。国内菌株均于48h后现阳性反应。国外资料,25个菌株,除1株羊源1株马源者外,也均于1周内分解酪蛋白。

(3)尿素分解试验 将脑心浸液汤琼脂上生长的嗜皮菌,接种于供嗜皮菌用的尿素分解培养基(参阅培养基部分),培养于36℃(±1),24h现阳性反应。

(4)酪氨酸或黄嘌呤分解试验 所用基础培养基为脑心浸液或脑心浸琼脂,加入酪氨酸达0.5%或黄嘌呤达0.4%,高压灭菌。培养基制好后应在肉汤或琼脂中可见酪氨酸或黄嘌呤的结晶(如不见结晶应微增其浓度),接种细菌,培养,观察。嗜皮菌在3周内不分解酪氨酸或黄嘌呤。细菌如能分解,则结晶应消失,以含琼脂的培养基操作,更为明显,有细菌生长处无结晶,无细菌生长处结晶仍存在。要逐日观察,因为时间一长,无细菌生长处的结晶也可能消失。

(5)硝酸盐还原试验 阴性。

(四)动物试验 小白鼠、兔、豚鼠、绵羊、山羊等均易感,但以兔、豚鼠或羊较宜。将痂块磨碎液或分得菌株擦于剃毛皮肤处,7日后有痂块形成,与天然病例相似,可助诊断。如前(分离培养段)所述,当原材料有其他细菌污染,分离困难时,通过动物更易获得纯培养。

(五)荧光抗体诊断 近年来,应用荧光抗体诊断此病,获得成功。

二、鉴别诊断

本病易误认为皮霉菌病,病原鉴别,如表所示。

表18-8 两种病原鉴别表

(廖延雄编)

脑心浸液汤(brain heart infusion brorh)的制法是取小牛脑浸液(小牛脑100g加水200ml浸泡越夜,煮沸半小时,过滤清朗)200ml,牛心浸液(同上,惟以牛心代小牛脑)200ml,胰蛋白胨10g,葡萄糖2g,氯化钠5g,双盐基磷酸钠2.5g,琼脂15g,蒸馏水1000ml。滴定pH至7.6,分装,121℃15min灭菌。使用时最终pH应为7.4。

此培养基除用于刚果嗜皮菌外,还可用于牛放线菌、荚膜组织孢浆菌、嗜血杆菌等的培养生长用。

尿素分解培养基(嗜皮菌用)制法是用0.5%NaCl、0.2%KH2PO4、0.1%蛋白胨、0.1%葡萄糖、2%琼脂,每100ml培养基中加有0.2%酚红,高压灭菌,pH应为6.9,趁热加入十分之一的过滤灭菌的20%尿素水溶液,无菌分装备用。

用时取嗜皮菌的脑心浸液汤琼脂培养物接种,培养于36℃(±1)观察,至2周仍为阴性者弃之。嗜皮菌于24h内能分解尿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