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传染性胰坏死病毒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兽医微生物实验诊断手册》第706页(618字)

本病毒目前分为两个血清群及若干型。虹鳟苗及幼鱼最为易感,致死率高。溪鳟及美州红点鲑等也易感,并在非鲑科鱼类及其他多种水生动物分离到本病毒,后者以及隐性感染的较大龄的鲑鳟鱼常常成为病毒贮主。

样品采集 病鱼的肝、脾、肾、粪便、生殖腺以及整条幼鱼均可用来分离病毒,可将其匀浆高速离心后取上清备用。

一、病毒分离

(一)细胞培养 可用CHSE、RTG-2、BF-2或其它细胞系,接种后置15~20℃孵育,3~4天后可出现细胞病变,特点为细胞崩解。

(二)实验动物 可用敏感的虹鳟鱼苗,目前拟定的标准化方法为用8~10周龄的虹鳟鱼苗300尾,水35L,水温11℃,病毒量104PFU/ml,观察30天。此法可用来比较毒株间的毒力差异。

二、血清学试验

(一)荧光抗体技术 取病鱼组织作冰冻切片,可快速检出病毒抗原。

(二)中和试验 由于耐过IPNV的虹鳟血清内抗体可持续数年,而IPNV的带毒者往往不含或只含滴度很低的抗体,所以难以判定本病毒的阳性抗体滴度。此外,在正常虹鳟血清中还存在一种非特异的6s因子,它也能抑制IPNV的细胞适应株,应予注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