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动物检疫手册

牛布氏杆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动物检疫手册》第90页(1960字)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流产、睾丸炎、腱鞘炎、关节炎为主要特征。人与布氏杆菌病畜或带菌动物及其产品接触能感染。

布氏杆菌为球杆菌或短杆菌,无鞭毛,不能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呈两极浓染病料抹片呈密集菌丛。

本菌抵抗力不强,巴氏灭菌法(65℃)10-15分钟、0.1%升汞数分钟、1%来苏儿或2%甲醛溶液,5%生石灰乳15分钟、直射日光0.5-4小时可杀死本菌。

【流行特点】多种动物和禽类对布氏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但自然病例在家畜中多见于,它们各对同型布氏杆菌最敏感。3种布氏杆菌对人均能感染。

病畜或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畜阴道分泌物及患病公畜的精液中。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其次是生殖道和皮肤、粘膜。

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往往出现大批妊娠母畜流产,老疫区妊娠母畜流产逐渐减少,但关节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屡配不孕、睾丸炎等逐渐增多。

【临床症状】潜伏期牛为2周至6个月,羊为12-28天。牛、羊、鹿的布氏杆菌病症状基本相似,常呈隐性传染,仅部分病畜呈现关节炎、粘液囊炎、睾丸炎,妊娠母畜发生流产。第一次妊娠的母畜流产的较多,发生两次流产的则较少。但流产不是必然症状,很多凝集反应或变态反应阳性的妊娠母畜并不发生流产。

病畜流产前,沉郁、减食、起卧不安似腹痛;阴唇肿胀、阴门流出灰褐色或黄红色的粘液,乳房肿胀,继而流产(病羊于流产前多无前驱症状)。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有时为弱胎,难以成活。流产后,多数胎衣不下(羊少见),伴发子宫内膜炎,从阴门流出红褐色污秽不洁具有恶臭的分泌物,有的病畜痊愈后屡配不孕。

公畜发生睾丸炎时,睾丸肿胀、减食、消瘦,性欲降低,甚至不能配种。

【病理剖检】

1.体表检查仅见公畜睾丸有时肿大,母畜体表无特征性变化。流产的胎衣有特征性病变,即绒毛膜下的组织呈胶样水肿,胎衣中有纤维素性和脓性渗出物,有时胎膜肥厚而有溢血点。

2.内脏检查可见睾丸、副睾有化脓性或坏死性病灶;子宫内膜有粟粒大的淡黄色小脓肿;脾和肾常有小化脓灶,胎儿皮下组织有红色液体浸润,其胃中有黄色或白色絮状物。

【诊断】妊娠母畜发生大批流产,并伴发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公畜发生睾丸炎等现象。检查流产胎衣,可见绒毛膜下组织呈胶样水肿,胎衣中有脓性渗出物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为了确诊,需作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诊断。采取病畜的阴道分泌物、化脓灶的脓汁或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肝、脾、淋巴结等病料,制成抹片,用沙黄-美蓝或孔雀绿染色镜检,布氏杆菌成丛,菌体染成红色、球杆状,其他菌及组织呈绿色。

2.免疫学诊断。常用的有平板、试管凝集反应(见附一)及变态反应的检验,如有条件,还可采用补体结合反应(见附二),乳牛布氏杆菌全乳环状反应(见附三)。

【处理】

1.血清学反应阳性,但无临床症状者,隔离治疗;血清学反应阳性,并出现临床症状者,扑杀。

2.患布氏杆菌病的屠畜,宰前发现症状或宰后发现病变的,其肉尸和内脏经有效高温处理或腌制60天后可食用,但生殖器官及乳房须作工业用或销毁;毛皮盐渍60天出场;胎儿毛皮盐渍3个月后出场;内分泌腺和血液不作药用及食用。

3.宰前血清学诊断为阳性而无症状,宰后检验无病变的牲畜,其生殖器官及乳房作工业用或销毁,公牛、阉牛的肉尸和内脏不受限制供食用,母牛的肉尸和内脏须高温处理后供食用。

4.对病畜或病畜产品加工所污染的场所,应严格消毒;在流行区有可能接触感染本病的人员,应进行定期预防接种,注意个人卫生防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