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动物检疫手册

牛粘膜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动物检疫手册》第114页(1074字)

粘膜病又名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其特征表现为持续性腹泻和消化道炎症变化。

【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但幼龄牛易感性高。本病常见于冬春季节。

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含有本病病毒,通过接触而传染。此外,有实验证明通过胎盘可传染犊牛。

【临床症状】大多数情况下,牛群中仅见少数轻型病例,多数表现为血清阳性反应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有时也可严重暴发引起全群牛发病,普遍发生口腔和胃肠道病变,废食和腹泻是主要症状。

急性病牛体温升高到40-42℃,白细胞减少。可见病牛流涎、口腔粘膜红肿、糜烂;流浆液性鼻漏、腹泻。可持续3-4周或间歇持续几个月,初时粪稀如水,瓦灰色,有恶臭,以后稍稠,混有大量粘液和气泡,有时呈糊状。

有时发生跛行,特别是慢性病型,病牛球节、蹄冠皮肤红肿。蹄叶炎也是一种常见症状。

【病理剖检】病变主要在消化道。剖检可见口腔、消化道、呼吸道粘膜充血、出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鼻镜、口粘膜、齿龈、舌软腭以及咽部粘膜有小的、不规则浅层性的烂斑,尤其是食道的糜烂多沿着皱褶方向呈线状排列,这科排列成纵行的小糜烂斑最具特征性。也可发生淋巴结肿大、肠淋巴小结肿大、溃疡。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以进行初步诊断,特别是持续性腹泻、口腔和食道的特征性病变。

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常用免疫琼脂扩散试验(附后)、血清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

【处理】

1.发现本病及时上报疫情,隔离病畜,彻底消毒,病死畜尸销毁。

2.屠宰中发现本病,应作如下处理。

(1)消化器官及其他病变组织作工业用或销毁;

(2)肉尸和其他内脏高温处理后供食用;

(3)皮张消毒后利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