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动物检疫手册

牛锥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动物检疫手册》第122页(1914字)

锥虫病又名苏拉病,由伊氏锥虫寄生子牛的血浆和造血器官内而引起。本病以贫血、消瘦、四肢下部水肿为特征,故俗称“肿脚病”。

伊氏锥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物。虫体呈扁平柳叶状,前端尖锐,后端钝圆,长18-34微米,宽1.5-2.5微米,中央有一椭圆形核,后部的毛基体伸出一条鞭毛沿波动膜向前延伸游离(图2-9)。

图2-9 伊氏锥虫

【流行特点】属动物对本病易感性强,多取急性经过。黄牛、水牛、骆驼次之,多取慢性经过。此外,犬、及许多野生动物、实验动物都有易感性。

本病的传播来源是病畜和带虫动物。健康动物的感染是通过吸血昆虫的刺螫而发生。本病的主要传播者是虻、厩螫、蝇等吸血昆虫。

本病的流行具有地方性和季节性。一般在5-10月份多发,尤以7-9月发病率最高。这与吸血昆虫的流动有密切关系。

【临床症状】牛锥虫病有急、慢性2型,一般多呈慢性经过。潜伏期6-12天,热型为不定型的间歇热,发热40-41.8℃,持续1-2天后,间歇2-10天再度上升。慢性病例体温热型不规则,有的间歇1-2月忽然升高一次。经过几次发热后,病牛精神萎顿,消瘦,被毛粗乱,皮肤干裂,层层脱落。四肢不灵活,行走困难,后期麻痹不能站立而最终死亡。

本病最明显的另一个症状是四肢下部发生肿胀,有时发生1-2肢或四肢同时发生,外观明显粗大,经久,则肿胀破溃,流淡黄色粘稠液体,或形成黑痂,尾端、耳尖发生干性坏死。

眼结膜潮红、流泪。水牛多见充血、黄疸,黄牛则见苍白色。

病牛红细胞数减少,可降至300余万,白细胞可增加到1。5万-2万个,血红蛋白可减少到50%。

【病理剖检】尸体消瘦,皮下常有胶样浸润,体表淋巴结呈灰白色,稍肿大,切面湿润。水肿部皮下呈胶冻状,有淡黄色浆液性液体流出。血液稀薄不易凝固。腹腔内有少量淡黄色腹水,腹膜粗糙但无出血。脾脏灰白菲薄,个别病牛脾脏肿大。肾脏髓质带黄色。心包内有多量淡黄色液体,心冠脂肪变成灰白色胶冻状物,心内、外膜常有粟粒到黄豆大的密集点状出血,冠状沟及纵沟有黄色胶样浸润,心脏肥大,切面色泽变淡,肝脏肿大、瘀血,有散在的脂肪变性,呈豆蔻样。第三、四胃多见出血斑,胃粘膜有时见溃疡。

【诊断】

1.本病应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血常规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在疫区虻、蝇活动季节,出现牛只不明原因的消瘦、贫血、四肢下端水肿、周期性发热等症状;剖检见有血液稀薄不易凝固,水肿部位的皮下有黄色胶样浸润,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心脏肥大,切面呈熟肉样等变化者,应考虑为本病。

2.病原学检查。

(1)全血压滴标本检查法。采病牛血1滴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1滴稀释,覆上盖玻片,立即在显微镜下以400倍放大检查。发现在红细胞之间运动活泼、细长柳叶形的虫体,即可确诊。

(2)血涂片染色标本检查法。从患畜耳静脉采血,涂片用姬姆萨染色镜检虫体。虫体原生质呈淡色,细胞核和鞭毛呈紫红色。

3.动物接种试验。采患牛血0.2-0.5毫升,接种于小白皮下或腹腔内,每隔1-2天采血检查一次,如连续检查半个月以上,仍不见虫体出现,则可判为阴性。

4.血清学诊断常采用补体结合反应和间接血凝法进行诊断(方法附后)。

【处理】

1.定期检疫,对检出的病牛和可疑病牛应单独饲养,及时治疗。病死畜尸销毁。

2.屠宰发现病牛,销毁病变部分,肉尸高温处理后可供食用。皮张不受限制利用。

上一篇:羊疥癣 下一篇:动物检疫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