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门诊兽医手册

牛气肿疽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门诊兽医手册》第295页(833字)

(一)诊断要点

1.由气肿疽梭菌引起,多见于2岁以下的小黄,炎热潮湿季节多发,常呈地方流行性。

2.突然发病,体温升高(41~42℃),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出现跛行。不久在臀、腰、荐、肩等肌肉丰满部出现炎性气性水肿,并迅速向四周扩散;肿胀部初有热痛,后变冷无痛;肿胀部皮肤干燥,呈暗红色或黑色,压之有捻发音,叩诊呈鼓音;肿胀破溃或切开后,流出污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呼吸困难,脉膊细弱。

3.切开肿胀部位可见肌肉内有暗红色坏死,有小空隙,切面呈海绵状,有酸臭味;肝、肾暗黑色,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淋巴结充血、水肿或出血。

4.取肿胀部位肌肉、水肿液涂片或肝脏表面压片,染色镜检,见到单个或两个连在一起的无荚膜、有芽胞的气肿疽梭菌。

5.应与恶性水肿、牛炭疽、牛巴氏杆菌病加以鉴别。

(二)防治

1.早期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青霉素肌肉注射,4次/d;10%磺胺嘧啶钠溶液静脉注射,2次/d。同时注射抗气肿疽血清,必要时配合强心解毒疗法。

2.肿胀局部早期不切开,在其周围分点注射0.25%普鲁卡因青霉素;对坏死组织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用2%高锰酸钾或3%双氧水冲洗。

3.对疫区及受威胁区,每年春季给牛接种气肿疽菌苗,小牛长到6个月时再加强免疫1次。非疫区发病时,立即对全群进行检疫,健康牛注射疫苗并转移牧场;假定健康牛先注射抗气肿疽血清,1周后再注射疫苗;病牛和可疑牛就地隔离治疗。

分享到: